大山里的“陈妈妈”和她的128 个“幺儿”
本报记者 李林晅  实习记者 王露

 

    1月20日,冬季的清晨天空仍似藏青色的帷幕,浓重的雾使路灯泛着昏黄又朦胧的光。陈敏看了看时间,快速把提前准备好的气球、小剪刀、卡纸和给孩子们的新年礼物装进包里,出发前往位于三斗米村的童伴之家。

    这一天,是陈敏和孩子们约定好一起喜迎虎年春节的日子。

    陈敏是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后山镇三斗米村的“童伴妈妈”,先后获评四川省2016年度优秀“童伴妈妈”、2019年全国优秀共青团员、2021年第四季度助人为乐“四川好人”等荣誉称号。1月20日,记者走进三斗米村,记录下她和孩子们平凡又温暖的一天。

    窗花红年味浓爱意融

    到达童伴之家后,陈敏换上印有“童伴妈妈”标识的红色马甲,便开始用五颜六色的气球装点房间,营造新年氛围。孩子们陆陆续续来到童伴之家,每来一个孩子,陈敏都会放下手里的活上前迎接。她喜欢称每一个孩子为“幺儿”,在四川方言里,这个昵称饱含着对晚辈的疼爱之情。

    上午9点半,迎新春活动正式开始。活动中,陈敏给孩子们讲春节传统习俗,手把手地教他们剪窗花,还乐呵呵地和大家开玩笑、拉家常,挨个儿询问“爸爸妈妈回来过年没有?”“家里年货准备得咋样了?”“寒假作业做了没?”……

    这是陈敏和孩子们一起迎接的第七个春节,也是她成为“童伴妈妈”的第七年。7年前,22岁的陈敏刚成为“童伴妈妈”时,并没有意识到她对孩子们的陪伴能对他们的成长造成多大影响,直到她看见那些曾经腼腆害羞的孩子敢于站出来大声自我介绍,不爱说话的孩子会扯着她的衣角分享自己在校园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以前成绩不好的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进步……她才渐渐明白“童伴妈妈”这个身份的意义——她是128个“幺儿”的“陈妈妈”。

    三斗米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当地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不少留守儿童缺乏关爱。陈敏在镇上的幼儿园当老师时,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意识到,从小缺失父母的陪伴和照顾对这些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心理影响很大。2015年底,当陈敏得知三斗米村被纳入共青团四川省委“童伴计划”试点项目的消息后,便主动报了名,经过选拔、面试和培训,她成为了一名“童伴妈妈”。

    “童伴计划”试点项目通过“一个人、一个家、一条纽带”的模式,以“童伴妈妈”为抓手,以童伴之家为平台,为村级留守儿童建立安全监护网,为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与保护探索有效途径,为政府政策落地提供参考。经过几年的探索,项目的实际服务对象从留守儿童扩大至村内0-18周岁的所有未成年人,孩子们的福利、安全、健康等方面也都纳入了陈敏的服务范畴。

    童伴之家既是陈敏的工作场所,也是她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玩耍、交流的家园,不仅配备了各类教具、玩具、书籍、体育用品和乐器等,还通过开展日常活动以及定期组织防性侵、安全防护等主题活动为全村儿童成长助力。在陈敏的悉心策划组织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也总是很高,特别是临近儿童节、中秋节和春节时,一些孩子还会专门跑到陈敏家里打听“过两天我们去哪里开展活动?”

    “像妈妈那样爱护他们”

    上午11点,在陈敏的耐心指导下,每个孩子都独立完成了自己的剪纸窗花作品。他们将作品展开后,有的懊恼地说:“陈老师你看我的怎么没有连上?”有的则兴奋地说:“我还要再剪两张!”陈敏在一旁看着忍不住地笑,眼睛弯成了月牙。

    陈敏悄悄地对记者说:“你别看他们现在个个都很活泼,其实有好几个孩子以前都是很害羞不太敢说话的。”

    成为“童伴妈妈”后,陈敏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不断以实践摸索如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怎样的关爱才是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如何架起孩子与外出打工父母之间良性沟通的桥梁等,持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经过7年的陪伴,陈敏直观感受到了三斗米村这些孩子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积极阳光,文化艺术、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素养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除了始终把孩子们的冷暖放在心上,陈敏还有针对性地采取关爱帮扶行动,助力辍学儿童返校、申请低保等,并多方链接资源为困境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2018年12月,在县民政局的帮助下,她成功为1名高中生链接到浙江龙游县企业家帮扶,每月资助400元助其完成大学学业;2020年6月,在东莞爱心企业家的支持下,她为三斗米村3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链接到学业资助;2021年初,她为7名孩子申请暖春救助,为每名孩子申请到了1720元的救助金以及衣物等,并协助15名就读中专、大专的贫困学子申请雨露计划,协助3名困难儿童申请办理低保;她还积极链接爱心人士为村里的困境儿童提供学习用品赞助。

    陈敏的真心付出赢取了孩子们的信任,有一天,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跑来抱着她说:“陈妈妈,我想有个妈妈,我也想爸爸可以快点回家陪我。”她抱着孩子,安慰道:“乖孩子,不要伤心,你有什么心事都跟陈妈妈说说。”

    后来,越来越多村里的孩子称陈敏为“陈妈妈”,她说:“虽然我不能代替孩子们的妈妈,但我会像妈妈那样爱着他们。”

    为大山里的孩子点亮一盏灯

    这一天,送走参加活动的孩子们,将童伴之家收拾干净,简单地吃过午饭,下午2点,陈敏带着精心挑选的新年礼物开始家访。

    家访是摸清全村未成年人家庭情况并建立信息档案的重要渠道,也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陪伴、疏导等工作的重要方式。

    从童伴之家出发前往当天家访对象小杰(化名)的家里,陈敏和记者需要驱车近半个小时经过环环山路才能到达。平日里,陈敏都是骑车或者走路进行家访,最远的一户需要步行两个多小时。

    利用坐车的时间,陈敏将早上活动的情况和照片发在了微信群里。在这个微信群里,陈敏除了发孩子们平时的照片、视频,还会经常给群内在外打工的家长分享关于教育孩子以及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文章,然后再有意识地引起讨论。在日常沟通中,陈敏十分注重培养家长的责任感,并致力改变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在她看来,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孩子之所以与城市孩子之间存在发展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差距造成的。

    车子在狭窄的山路上连拐了好几个弯,爬陡坡又下陡坡后,抵达了小杰的家。听到院里的狗吠声,小杰兴奋地跑了出来,看到陈敏身后跟着记者一行人后,他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今天第五次跑出门迎陈妈妈了,一听到有车子经过或有人说话的声音,他都会跑出来看看,眼神里满是孩童的天真和淳朴的爱意。

    小杰的家庭条件不好,缺少父母陪伴的小杰以前性格较为内向孤僻。在了解到小杰的情况后,陈敏一直对他关爱有加。对于小杰而言,陈敏就是“妈妈”,无论是有了高兴的事情还是烦心的事情,他都想第一时间讲给陈敏听。但懂事的他一般都只挑开心的事情说,他说:“说了不开心的事情后,陈妈妈会担心,还是不要说了。”

    2018年陈敏有一次到小杰家家访时,一进门就收到了小杰送给她的一枚塑料“戒指”,这份特殊的礼物,成为陈敏最珍视的宝贝。

    如今的小杰在陈敏面前就像一个小“话痨”,他时不时地还会说几句玩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正是一个又一个孩子身上发生的这种令人欣喜的变化,让陈敏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她说:“我已经离不开这些孩子了,即使有一天没有‘童伴妈妈’这个项目了,我依然会陪在他们身边。”

    傍晚6点,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山里开始飘落绵绵细雨,由于要赶在天黑之前返回镇上,陈敏不得不踏上了返程。颠簸在山间的小路上,回想起这一天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依次浮现在眼前,陈敏的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

    细雨蒙蒙,润物无声。陈敏希望自己就像这细雨,洒落在三斗米村孩子们的心里,守护她的“幺儿”们健康快乐成长。

当前:1版(2022年01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