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发表了一篇怀念家乡的文章。本以为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谁知当天晚上竟在家乡亲朋好友的朋友圈引起了“轰动”,大家争相转发媒体公众号上的推文跟文章,议论纷纷。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在家乡中学当老师的老同学也发来问候,还将学校群里的截图发给我,说学校的校长与几位老师都已读过我的文章,在各处询问,想了解我的情况。
我忙托同学转答我的谢意,还麻烦同学将刚出版的两本新书转赠给学校的图书馆。校长特意来电感谢。我倍感荣幸,感慨万千。极少在朋友圈表达情感的我,激动地写下了这样一番话:“二十多年前,我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日,往事历历在目。读一本书能否改变一生,我不敢打包票,但至少我曾被那些书真真正正影响过。希望,今天种下小小种子,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
犹记得读初中时,下课放学后,我总是一个人跑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说是图书馆,其实是由饭堂的小仓库改建而成的一间读书室,只有几米宽。但这是小镇上唯一的图书馆。靠门的位置摆放一张旧课桌,值日的老师会坐在那里登记借还记录。负责图书馆的老师是兼任的,每个月轮流。一周一天开放借还,即每星期三放学后开放半个小时。虽然开放时间又少又短,而且小图书馆里的书实在太少,不过,这方小天地对于我来说,却是一块乐土。我常早早到门口等着老师开门,一直在里面读书直到快关门。尽管老师们是加班在图书馆值班,但工作起来既耐心又细心,从不催促我们,还抽空修补破损的书页。
在那里,我读完了《鲁迅全集》《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大部头书籍,而我最喜欢的是《格林童话》,它被借回家陪伴我度过整个暑假,寒假时又借出来一再翻看……
图书馆陪着我一路成长,从初中到高中,我眼见着它不断变化。新教学楼落成,它搬到二楼,终于有了专门的阅读室与借阅区,还有宽敞的读报桌与自习台,装了风扇、日光灯,书籍种类与库藏也大大丰富起来,去读书看报的同学越来越多。
感恩小小图书馆,给予我精神食粮,给了我想象力的源泉,教会我寻找理想、实现梦想。现在的我,竟然也能出版几本不入流的小说,时常被人称为“作家”,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在那小小图书馆里读过的一本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