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正是吃新鲜豆渣粑的时候。每每看到餐桌上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我总是想起家乡味道鲜美的豆渣粑。
豆渣粑,也称霉豆渣,是头年冬天做豆腐时,把剩下的豆渣做成跟烧饼一般大的粑粑,放在簸箕里,盖上稻草,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放上十天半月,让它长满白色的绒毛后,豆渣粑就霉成了。此粑鲜美、豆香味浓,可单独做菜,也可搭配肉类等原料做各种美味佳肴,是营养丰富的风味豆制品。
自打记事起,在我们农村,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用来炸豆腐角,蒸豆腐丸子,将多余的豆腐做成腐乳,把剩下的豆渣霉成粑,挂在屋梁上,让它自然风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兄弟姐妹多的家庭,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更别说美味佳肴。七十年代初,我上中学住校,每个星期天下午到校前,母亲总会在我的书包里装上两罐咸菜,不是腌菜,就是腐乳或酱豆,来解决一个星期的下饭菜。只有星期六回家,母亲才会用豆渣粑炒青菜给我打打牙祭,平时上学是吃不到青菜的,尤其是新鲜的豆渣粑。
豆渣粑是我儿时的最爱。长大后,步入社会,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也吃过许多豆渣粑,但是都没有母亲做的豆渣粑好吃,因为家乡的豆腐是用石磨碾出来的,产生的豆渣,在发酵过程中又保留了稻草的味道。母亲做的豆渣粑口感好,香味绵长。
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物资丰富了,村里能做豆腐的人为数不多,会霉豆渣粑的人更是寥寥无几。春节前,各家各户很少再做豆腐,即使做豆腐,也不会再留豆渣了。因此,母亲做的豆渣粑只能永远封存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