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部小说就是一部“阿鼎上学记”,围绕阿鼎上学这条主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学前、去上学和上学以后。小男孩阿鼎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他的爸爸妈妈用阿鼎感兴趣的事情成功引导他对上学产生了兴趣。上学的路又长又难走,要翻山,要过河,要过溜索,但阿鼎不觉得是困难,在爸爸的带领和陪伴下乐在其中。到了学校,一切都那么新鲜,学校、老师、同学,方方面面都跟阿鼎之前的生活完全不同。而开始上学后,阿鼎周围的事物也在变化着,陆陆续续要修桥、建新村寨、建工厂了。爸爸妈妈和村里大人们好像都在变,人们更爱笑了,对明天更加期待。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留下一个可以预见的光明未来。
假若让7岁男孩阿鼎在城市的山河间玩一次溜索,他一定会被大家惊叹为神人。然而,在独龙江,在那个美丽又隐秘的怒江峡谷深处,阿鼎使用溜索自如地穿梭在江面上,就像城里的孩子在街道上骑自行车或玩滑板一样自然而然。
长篇小说《独龙江上的小学》以小主人公阿鼎的视角,妙趣横生地讲述了独龙江当地的教育状况以及人文风貌。作者马瑞翎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既告诉了我们怒江山谷深处这些年的山乡巨变,又感人肺腑地讲述了政府对于独龙江地区精准扶贫的到位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脱贫故事。小说语言虽为汉语,但马瑞翎巧妙地揉进了诸多独龙族独有的风俗元素,贴切而独具韵味,奇特而形象活泼。她将2010年以来云南省怒江州开始实行的“集中办学”娓娓道来,许多深山峻岭间的“袖珍小学”逐步并归到中心学校,本书讲述的独龙江担当力卡山上的一所“一师一校”的小学即是其中一例。进而,马瑞翎将办学故事渐次延伸到天地万物的生存伦理、人与自然的相生相融和民族文化复兴的梦想与现实。以小男孩阿鼎的视角来观看一些大事,非常有趣、生动,且产生出一种强烈反差的折射效果。
我们从小说里读到,往昔的独龙峡谷里,居民分散居住在一座座高山上,使得一些零散的袖珍小学星罗其间,独龙族的娃娃们得每天备好干粮,跋山涉水,爬坡越涧去上学。最为惊险的,就是借助溜索滑过陡峭的怒江峡谷。阿鼎便是每天重复着这样的小学生日常。他聪明坚韧,观察力极强,和父辈、老师、同学们日复一日传承着独龙族的生存技巧以及风土人情,面对山川河流,他们极为浪漫地认为:杂草是大山的汗毛,森林是大山的头发……
那位值得赞颂的“一师一校”义工老丁松,身兼老师、校长、年级组长、班主任、校医、理发师、炊事员、事务长等数职,一个人将一所小学扛在肩上。在这个隐蔽又神秘的西南边陲深度贫困地区,阿鼎得到了老师无限关怀与抚慰,得到了爸爸粗犷而不乏细致的父爱,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响当当的男子汉……
曾经,人们要进出独龙江,只有一条人马驿道可走,而且必须赶在大雪封山前,缠上绑腿,拄一根拐杖,艰难跋涉七天七夜才能抵达。因此,国家对于这里的精准扶贫尤为值得称道!现如今,“阿鼎们”均进入中心学校住宿读书,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无需再依赖溜索等跋涉过江的方式。独龙江地区,终于过上了现代生活,以至“5G生活”,其交通状况也从天堑变成通途,真正意义上摘掉了深度贫困的帽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非常吻合独龙江地区山乡变化的原因,与当地精准扶贫后的教育状况极为贴切。这正是这本小说最打动我,也最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所在。我认为意义非凡!在此,我援引一段小说原文,表达我对独龙江人民天生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朴实民风的敬意,也欣慰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阿鼎和爸爸走进了森林之门。他们的上空是乔松、榧树、董棕和水青树织成的绿顶子。阳光像细碎的金子,穿过厚厚的枝叶洒在地面的苔衣上。树下长满了说不上名字的灌木,看上去密密丛丛,仿佛堵住了去路,但只要挺身走过去,所有小枝条就会轻轻拂过两侧,顺从地向两旁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