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现代宜居城市品质
——天津扎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徐燕

 

    2022年天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全面提升现代宜居城市品质,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其中一项是扎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     社区试点

    去年12月底,一批专业垃圾分类投放点亮相天津市西青区西营门街津洲花园社区。与以往用不同颜色垃圾桶区分垃圾种类相比,这些垃圾分类投放点从外观上看更像一座房子,按照“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不同分类,设置不同投放口。投放口下的箱体上,还用图片和文字进行了详细说明。投放点的外面有一个小平台,上面集中张贴了分类投放指引,如果对投放的垃圾分类不太清楚,可以把垃圾袋放在平台上,对照指引图进行分门别类投放,投放者不需要弯腰蹲在地上翻找,也防止了撒漏垃圾。

    在该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约为每两栋楼放置一个。为让居民们养成集中投放的习惯,今年开始,社区将一些设置在楼门前的垃圾桶移走,并通知居民到集中投放处统一投放垃圾,引导居民提前适应定点、集中和分类投放的过程。

    西青区西营门街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去年开始,在辖区内选择了不同社区布置了20个集中投放厢房,到今年年底,还要布置35个,预计到明年年底,全域都要应用这样的垃圾分类投放厢房。

    分类体系     建立链条

    配齐配全分类投放设施。对破损桶箱进行更新,按标准规范设置了73万个分类桶箱,实现居民社区、公共场所全覆盖,满足了群众分类投放需求。全市对基础差、年限久、投诉多的3200个生活垃圾投放点位进行提升改造。科学增加分类运输能力,通过改造一批、更新一批、购置一批的方式,增加垃圾运输车辆909部,达到3895部;通过合理确定分类运输站点频次、时间和线路,充分提升现有车辆效能。目前,天津市厨余垃圾整体运力达到每日1800吨,其他垃圾运力达每日1.5万吨,有害垃圾运输车辆每区不少于2部,实现了分类效果与运力的动态平衡。

    建设完善分类处理设施。完成北辰、东丽、静海等8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新增处理能力每日10450吨,达到每日17450吨。坚持“集中处理为主、就近处理为补充”的理念,将厨余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与就近处理设施配置有机结合,年内建成宁河、蓟州、宝坻等3座厨余垃圾处理厂,总处理能力达到每日1950吨。目前,全市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配套设施基本满足需要,分类全流程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齐抓共管     立体防治

    监督考核持续发力。依据《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市城管委制定《天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量化考核办法》,研发“津彩分呈”信息管理系统,组建起一支4000多人的考核评估队伍,将垃圾分类全链条工作细化为152项标准细则,建立了“四级助推”模式,市考区、区互考、区考街镇、街镇考社区(村)的联动考核推动。考核评估结果纳入城市管理考核体系的同时,设立了1500万元的分类专项资金,激励各区抓好垃圾分类工作。

    执法水平持续提升。市城管委制定了《天津市城市管理系统综合行政执法适用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天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等文件,制作了《行政执法常用文书式样》,进一步规范了执法程序。印发了《关于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执法情况及典型案例的通报》,以案释法促进执法能力稳步提升。市城市管理委组织开展专项执法百日行动,对各区执法情况进行通报,对执法履职率较低的区,下达了《执法监督建议书》,要求整改落实并加强执法。2021年,开展执法检查22.87万次,下达温馨提示单3.8万份,下达履行法定义务提示单1.98万份,依法查处各类案件1007起,行政处罚103万元。

    宣传氛围日益浓厚。市委宣传部制定了生活垃圾管理专项宣传方案,持续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全市3931所大中小幼学校将垃圾分类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在天津市志愿服务网组建完成1186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垃圾分类志愿者力量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市共建成主题公园9个,宣教基地场所30多处,开展主题宣传约2万次,敲门入户112万次,发放宣传品927万份,覆盖1133万人。

 

当前:3版(2022年02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