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泗县 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起来

 

    影布上的老虎“活”了,台下的观众乐了……作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之一,安徽省泗县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落地生根——

    建好主阵地

    群众活动有看点

    春节期间,泗县博物馆开展的“迎虎年 庆新春”系列活动让百姓乐在其中。“我们针对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需求,推出电影放映、舞蹈、大型古装戏等节目,把丰富的文化大餐‘端’到百姓面前。”博物馆负责人张莹说。

    近年来,泗县持续推进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中国古鞋博物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皖东北抗战革命纪念馆、虹乡剧场等十余处公共文化场馆,打造了覆盖全县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1月28日,在泗县草沟镇综合文化站院内,一年一度的“农民体育运动会”开幕。运动场上,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叫好声、鼓掌声此起彼伏。

    孟彩红是草沟镇工作人员,也是现场“裁判”之一。早在十来天前,她就和其他村干部一道,挨家挨户宣传运动会的消息。恰逢冬闲,村里一些好热闹、爱健身的大爷大娘、姑娘小伙积极响应,自由组合,加紧训练,只为了在运动会上“露一手”。

    近年来,泗县在各镇高标准打造综合文化站,全县15个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级一级综合文化站标准,同时,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8个,覆盖率100%。“现在,咱农村人的日子真是唱着过、跳着过、笑着过!”孟彩红说。

    打好“非遗牌”

    文化传承有自信

    作为秦氏皮影戏的第五代传人,演了61年皮影戏的秦德华感触最深的就是爱看皮影戏的观众越来越多,参与的群体也越来越广。现如今,秦德华的皮影戏不仅演给村里的乡亲看,甚至还登上了北京、上海的舞台。

    “我不仅表演皮影戏,还义务教授皮影的制作技艺和操作手法。民族的精粹,只有靠着一代代人传承下去,才能生生不息。”秦德华自豪地说,自打被县里认定为非遗文化传承人,现在锣鼓一响就感觉浑身是劲儿。

    近年来,泗县致力于文化传承人的发掘和培养,充分发挥12家文化协会文化人才“蓄水池”作用,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交流会,加强戏曲、书画、文化、艺术等方面人才交流学习,扶持培养了一大批泗州戏、药物布鞋非遗传承人等特色凸显、数量可观的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选拔培育39名省级“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认定167名县级非遗传承人。

    在刘圩镇秦场村,送戏下乡的文艺团队刚进村,村民就开始往广场上聚拢了。“听一段拉魂腔,魂都被勾走啦!”资深戏迷魏本余掩饰不住脸上的喜悦。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泗县制定“戏曲泗州”目标,支持泗州戏艺术的保护、传承、推广、交流,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依托县泗州戏演艺企业建立培训基地,每年支持资金50万元。该县还定期举办中国(泗州戏)文化艺术节,包括泗州戏大戏展演、泗州戏小戏调演、泗州戏戏曲名家演唱会、中小学生泗州戏唱段大赛等内容,有力促进了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借着“振兴泗州戏”的政策东风,泗县的农家娃朱子慧在省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免费学习泗州戏,毕业后很快成为泗州戏剧团的“台柱子”。“像朱子慧这样的中坚力量的不断加入,保证了戏曲人才不断档。”当地泗州戏演艺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亚洲说。

    培育新风尚

    文明乡风有活力

    “打竹板,响连连,光盘行动来宣传,浪费可耻节约荣、党和政府率先行,新风尚送文明、公筷使用光盘行……”近日,在泗县泗城镇彭铺社区举办的一场喜宴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志愿者梁贤地,把“制止餐饮浪费,倡树文明新风”内容编成快板说唱方式,为赴宴村民献上精彩的表演。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场热热闹闹的喜宴是在一辆厢式货车上举办的,车厢由支架摊开,如同一个小礼堂,上面可放置9套桌椅,锅碗瓢盆一应俱全。车身上的“流动新风堂”标语十分醒目。

    在泗县农村,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一系列不良风气曾经让老百姓十分无奈。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泗县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作为重塑社会风气、建设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之一,以推进移风易俗为关键点,针对农村红白宴创新开辟“流动新风堂”,即利用闲置的厢式货车作为群众举办红白喜宴的主要场所,制定每桌宴席300、400、500元三种标准的套餐,实现菜单标准化,让宴席菜不少、能吃好、少花销。餐饮人员办理健康证,签订食品安全协议,实现服务规范化,让事主安心、宾客放心。红白理事会还会对菜质、做工、办席的数量规模进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超标违规大家都现场劝导制止。车厢外张贴“流动新风堂”标识,车厢内悬挂乡风文明宣传标牌,实现标识统一化。

    如今,村民有需要办宴席的,首先到为民服务中心登记进行“点单”,村委会在收到登记后,对“流动新风堂”从业者进行“派单”,当天,一个“锅碗板凳保障全、空调电视配套全、主厨司机人员全、随车厨房设施全”的厢式货车就直接开到群众家门口。“过去办一桩红白喜事,前前后后得忙三四天。有了‘流动新风堂’,红白喜事一天就能办完,省心省钱又有面子,真是赶了时髦又倡了新风。”村民们高兴地说。

    (《安徽日报》 何雪峰 单珊)


 

当前:3版(2022年02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