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中大胃王
杨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写的春景很美,可是字里行间,充分暴露了苏轼的美食家本色——鸭、蒌蒿、芦芽、河豚,哪个不好吃?

    水多的地方鸭好。南方的春天里,就着叮咚作响的泉水,炖一锅鲜美爽口,味浓香醇的阳新番鸭汤,那是最好不过。

    犹记那年随堂哥在老家湖北省阳新县春游。他说,我在外面好多年,老家什么样儿,大约都不记得了吧?走,带你去尝尝在外面绝对吃不到的“豚汤”。

    小车穿过几座小山,来到兴国镇一个小山坳里堂哥的朋友家。一下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感觉从心里悄悄生出来。

    堂哥的朋友带着我们去看他养的“豚”。距他屋边不远,小林子边上有个池塘。一群雪白肥硕的大鸭子在那里悠闲地或游或走或趴。青山绿水白鸭,意趣横生——原来,他们说的“豚”不是小猪,而是这种像鸭又像鹅的动物。它的头颈比鸭大而粗短,喙色鲜红,眼至喙的周围没有羽毛,而是一块红色的皮瘤。翅膀又大而长,蹼又大又肥厚,一身雪白,步履闲适,体态优美。丰满的羽毛紧贴身体,可是头顶部居然像鲸头鹳一样有一撮羽毛顶着,生人走近时会吓得竖起来。

    阳新人之所以叫它“豚”,是因为它食量很大——阳新方言管吃得多为“囤得”。“豚”在动物学上的名称为番鸭,但“豚”与寻常番鸭差别很大。确切地说,用“豚”来表述它是阳新人的不得已——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汉字能为这种家禽定义。阳新人专门为它造了一个字:左边“屯”,右边“鸟”(读“tueng”),但这个字在字典上没有。

    最好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煮。清炖,就是“豚”最好的做法。我们来的路上,堂哥的朋友已经提前收拾好了“豚”,放上山泉水,一片姜,些许盐,在砂罐里用小火煨着。

    “豚”汤的肉与成都的老鸭汤很像,却完全没有鸭腥味,反而溢出一股说不出的淡淡的花香味。夹起一块肉入口,味道与鸭肉有些相似,却比鸭肉的肉质细嫩而不肥腻。喝上一口汤,味浓香醇,油而不腻,回味悠长。

    堂哥的朋友看我连喝了好几碗汤,非常高兴。他笑着说,“豚”在阳新有300多年的饲养历史,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豚”汤有很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喝了之后身强体壮,能缓解疲劳。

    “我在外面打工十多年,没看见也没听说过别的地方有这个东西。我就想,我要回来创业养‘豚’,把我们家乡独特的物产发扬光大。现在我已经养了六百羽,我有信心养得好它。”他边笑说边摩挲着双手,脸上有些羞涩,仿佛一朵粉色的花飞上了脸颊。

 

当前:A4(2022年03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