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多措并举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特别是去年以来,瞄准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民有所盼我有所为”,锲而不舍解决好全体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着力打造宜居、干净、温暖的幸福家园,交出了社会公认、市民点赞的“满意答卷”。
◎ 锚定“宜居之城” 完善基础设施
“路变宽了,水变清了,公园绿地变多了,阜阳的环境越来越好!”聊起城市变化,家住阜城双清湾公园附近的张国庆竖起大拇指,“以前感觉阜阳没啥好玩的地方,现在有各种公园和场馆,休闲有了更多选择!”
近年来,阜阳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显著提升。最令市民欣喜的是休闲场所越来越多。岳家湖公园、双清湾公园、泉水湾湿地公园、颍淮花园等相继建成,加上居民小区附近的小广场、小游园,形成了市民开门见绿、出门赏景的“10分钟休闲健身圈”。
除公园外,一座座场馆也先后落成。市民中心、市科技馆、文化馆、大剧院陆续投入使用,市图书馆新馆、博物馆新馆即将开馆,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城市更宜居、生活更便捷,城市功能和品质实现了大改善、大提升,一点一滴,都源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改变。
通过创建,市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边的环境变好了。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农贸市场华丽转身、市容环境干净整洁、交通秩序井然有序……
在具体的创建工作中,阜阳市致力提升“六大区域”,即居民小区及物业管理领域,农贸市场、车站、医院等重点场所及周边区域,校园及周边区域,各类大厅、窗口服务区,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农村集镇,公园、景点景区,展现城市高特质。培育“六大文明”,即文明实践、文明养犬、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文明交通、文明餐饮和诚信、文明新风,锻造城市高素质。切实解决好“三老”和“三薄”问题,推动改造背街小巷73条、公厕62座、老旧小区121个、农贸市场5个,新增停车泊位8000余个,整改人行道、斑马线不连通问题150余处近15万平方米,新建垃圾中转站9个,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承载力,全力打造“最宜居城市”。
◎ 锚定“卫生之城” 加强城市管理
走进颍东区河东街道办事处向阳社区曙光北巷,醒目处挂着一块由颍东区文明办统一印制的“红管家”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公示牌。上面印着“红管家”的照片、手机号码等信息,群众遇到麻烦事,只要拨打上面的电话,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刘庆就是曙光北巷的 “红管家”,平时主要负责维护巷子里的环境卫生,一旦发现乱丢垃圾、乱贴小广告的,能当场处理的当场处理,处理不了的及时联系城管等相关部门解决。此外,搜集民意、调解纠纷也是刘庆的职责。他说,群众的事情无小事,“只有把群众的心暖化了,咱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
聘请“红管家”只是阜阳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效能,打造“最干净城市”的众多举措之一。
近年来,阜阳持续开展公共秩序、交通秩序、物业小区、不文明养犬和电动车集中整治;全面推行“五包”工作机制,推广“街巷管家”等先进经验;推动实施文明小区、文明市场系列评选,大力实施网格化督查,组织开展“市民拍客团”“文明啄木鸟”活动……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 锚定“温暖之城” 深化文明实践
走在阜城大街小巷,目之所及,除了整洁美观的环境、井然有序的交通、赏心悦目的风景,还有令人倍感温暖的“志愿红”。
“惠泉奶奶”就是阜阳广大志愿者的代表。颍泉区惠泉社区的这群奶奶们乐观开朗、各有所长,发挥余热在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用一腔热情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大家的点赞。
“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特长和身体状况等,申请加入‘惠泉奶奶’志愿服务队。” 惠泉社区党支部书记杨红梅说,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一位奶奶的强项,社区把“惠泉奶奶”志愿服务队按功能划为“学、说、带、劝、乐、做”六个小分队,为居民提供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宣讲、手工制作、生活技能教授、矛盾调节、“四点半”课堂辅导、文明劝导等服务。
82岁的王文英,是“奶奶帮你劝”小分队的一员,身为社区退休干部的她,成功调解不少矛盾纠纷;阜阳一中八旬退休教师李世珍,常利用空闲时间向居民宣讲党史,她的课堂生动有趣,几乎座无虚席;74岁的方秀琴,带着“奶奶帮你做”小分队,在小区开展环境整治等活动,在她们的监督和维护下,社区环境更美了、秩序更好了……
“阜阳志愿者注册人数目前已超过150万,占到总人口的18%。这意味着每6个阜阳人,就有一个是志愿者。”阜阳市文明办有关负责同志说。
哪里需要帮助,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近年来,阜阳志愿服务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在理论宣讲、扶贫济困、传播文明、应急救援、环境保护,以及参与大型活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阜阳也因“志愿红”而愈发温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