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基础设施工程3月10日开工建设。位于大漠戈壁“深闺”中的悬泉置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代设立在丝绸之路上接通中原与西域诸国的众多驿置之一,因出土汉简墨书“悬泉置”而为人们所知。2014年晋升世界文化遗产以来名声渐噪,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一探究竟。
作为汉代设于甘肃河西地区交通线上的一座规模较大的驿置,悬泉置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该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包括简牍文书、帛书、纸质文书、丝织品、农作物、家畜骨骼等7万余件,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有明确纪年的3万多枚简牍,是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保障的重要见证,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此次开工建设的敦煌市悬泉置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基础设施工程总投资847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内部展示道路5公里和停车区、公共卫生间、观景平台等沿线配套服务设施,计划于今年10月完工。
据了解,下一步,敦煌市还将开建悬泉置遗址保护开发项目展示中心工程和悬泉置遗址景区交旅融合综合体项目等,以期全方位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解决游客在实地参观悬泉置遗址时因“看点不足”而造成的观赏性、体验感与心理期待值有差距等问题。
(中新网 冯志军 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