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非学科培训趁机起势割“韭菜”
付彪

 

    为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为,有效防范培训质量不高、价格肆意上涨、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保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行业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从资质条件、场地设施、培训质量、收费标准、合同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据3月11日《法治日报》)

    “双减”政策出台前,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很多学生及家长只能在语、数、英等学科类培训上发力;“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学生的负担减轻了,越来越多家长将目光投向非学科类培训。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一些机构“趁机起势”,肆意上涨价格,在一些地方,一节美术课收费400元,一节硬笔书法课收费200元至250元,一节钢琴课收费500元甚至更多,舞蹈课半年课程涨价1500元、一年课程涨价3000元、一年半课程涨价50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双减”政策的成效,不少家长抱怨,校外培训的费用支出并没有减少。

    治理非学科类培训乱象,也是“双减”政策的一个方面。因为那些乱象既背离教育公益属性,又损害行业自身发展。1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事实上,早在去年9月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就释放了严管非学科类培训的信号,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要研究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在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场所、培训内容等方面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机构同步作出规定。去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文,规定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

    总体来看,此次发布的《公告》,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规范,基本对标了对学科类校外培训的规范要求。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缴纳培训费用;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证明……一系列具体要求,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戴上了“紧箍咒”,也为学科类培训机构向非学科类培训转型提供了参照标准。

    可以预见,随着相关文件的落地实施,非学科培训“趁机起势”收割“韭菜”的日子不会持续下去,针对非学科类培训的监管也将越来越严,并形成常态化,纳入法治轨道。希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公益属性,全面规范自身的运营与培训行为,以良好的教育质量和口碑赢得社会的信赖。家长也应理性看待非学科类培训,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盲目跟风,审慎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培训项目。

 

当前:B3(2022年03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