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铸就城市之魂
——安徽省宿州市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宿文

 

    城市因文明而绚丽,生活因文明而美好。街巷整洁,环境优美;志愿服务,扶老帮困;身边好人,层出不穷;移风易俗,弘扬新风……看得到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呈现眼前,说不完的文明故事流传在身边,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城市和谐发展画卷在宿州大地徐徐展开。

    优化环境  打造和谐宜居之城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对百姓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才是增强幸福感的“源泉”。

    如今,在宿州各大公园,你会看到市民或晨练健身,或驻足欣赏美景;在新汴河、环城河等河流周边,两岸绿树成荫,水面波光粼粼,风景如画……

    “这两年宿州的水更清了,天更蓝了。”在宿城三八河附近,70多岁的李永安说,“我亲眼见证了三八河的蜕变,昔日臭水沟,今日好风景,现在每天都要到这里走一走。”

    洁净整齐的垃圾箱,摆放有序的车辆,平坦的沥清道路,居民楼墙白、地净、窗明、灯亮,消防设施便民栏一应俱全。在埇桥区南关街道万里社区装饰城小区,居民说起小区改造后的新貌如数家珍。在装饰城小区住了20多年的程碧云乐呵呵地说:“以前这个小区没法看,又脏又乱,地面坑坑洼洼,但现在不仅环境好了,还增加了电瓶车充电桩、机动车停车位、路灯等,生活方便多了,舒心多了。”

    坚持以民为本,是创建文明城市贯穿始终的不变初心。为此,宿州市每年都将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统筹实施小街小巷改造、黑臭水体治理、增加文化科普设施和环卫设施、农贸市场改造等,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筑牢民生“里子”,撑起城市“面子”,切实提高市民的获得感。

    全民参与  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近年来,宿州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紧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分类设计各种不同载体,采取生动活泼、干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坚持广大群众的创建主体地位,搭好让群众便于参与、乐与参与的舞台,让群众当演员、唱主角。

    公交站乘客自觉排队、斑马线人车互相礼让、停车位车辆整齐划一,漫步宿州闹市区,文明新气象扑面而来。

    埇桥区南关街道汴河路与裕城街交叉口,是两条商业街的交会处,附近又有中小学,人流、车流密集,常常乱成一锅粥。街道党员干部和热心人主动担任交通志愿者,在路口进行交通疏导。“稍等一下,请让孩子们先过。”温馨的话语、灿烂的笑脸,让本来急于通行的市民停下车子和脚步。

    文明的美景不止在路上,它还在广场的花丛里、在公交站台的候车亭里、在建筑工地的围挡中……走在宿城街头,一幅幅清新别致的公益广告牌随处可见,不仅扮靓了宿城的风景,更成为传播文明引领风尚的有效载体。

    为了让践行文明成为更多市民的主动行为,让市民体会到文明带来的改变,宿州市大力实施诚信建设工程、文明交通行动、志愿服务行动、文明餐桌行动,切实解决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集市、文明家庭和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行业等基层群众性创建活动,让广大市民参与,赢得市民支持。

    深耕厚植  “宿州好人”备受瞩目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彰显着一座城市的魅力与温度,度量着群众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宿州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擦亮道德品牌,放大好人效应,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构筑崇德向善道德高地。

    丰润的道德滋养,让一个又一个“好人”涌现。他们,是有“钉钉子”精神的一线供电工人许启金,是以生命诠释忠诚的扶贫干部曾翙翔,是在山窝里从教30余年、罹患重病仍坚守岗位的乡村教师武升锦,是义务普法30载、编写20万字教材普惠青少年的宿州耄耋老人沈振东,是尽心尽力照顾养父、带着养父出嫁的“孝义女孩”黄俊……他们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敬业奉献,或诚实守信,或孝老爱亲,成为宿州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宿州市坚持培育与挖掘并重,宣传与推广并举,不断放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常态化举办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座谈会、报告会、基层宣讲等,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感人事迹,营造出学习、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2018年以来,宿州市涌现出全国、省级道德模范(含提名奖)7人,评选宿州市道德模范(含提名奖)55人、宿州市道德模范特别奖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35人、安徽好人榜80人。

    从个人典型,到群体效应,学好人、做好人、颂好人成为群众道德坐标,引领城乡文明风尚。

 

当前:3版(2022年03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