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最好的“备课”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张范中学 潘红

 

    有人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这话很有道理。对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这里的“书”,绝非仅指教科书,而是能够为教师提供精神养料的任何有益书籍。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师不读书,就会切断文化与思想的命脉,教育教学的底气与灵气便会渐渐消失。对于教师来说,每天都读书,就是每天都在“备课”。教师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才能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引导学生的源头活水。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一件事——有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人都入了迷。课后,邻校的一位老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每一节课,我都是用一辈子来备课的。不过,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却只用了大约15分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一辈子来准备的,这个准备就是不断积淀。不间断地读书、思考,才能不断丰富积淀,厚积薄发。

    没有阅读的滋润,教师的生活便会枯燥而干瘪;没有阅读的厚培,教师的专业成长便会失去根基;没有阅读的营养,教师的职业便会乏善可陈,失去生命力。名师吴非曾说:“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得不会学习。”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读书不仅是为了教好课程,更应该是教师出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不要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吧,让我们一起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也要讲究方法:首先,不“盲读”,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有目的地读,有计划地读,读专业类的书,读教育技能类的书,读修身养性的书,读增长智慧的书;其次,不“躁读”,静下心来沉浸书中,读思结合并设法以自己的语言把阅读内容表述出来;最后,不“浅读”,不读肤浅的书,也不肤浅地读书,要对经典的书、专业的书、喜欢的书细嚼慢咽、精读细研、融会贯通、体验感悟。

    磨刀不误砍柴工,读书就是“磨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书就是“利其器”。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教师既是读书人,又是教书人,不仅要靠读书练就“打铁”的硬功,还要言传身教带领众多学生读书。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要想教好书,先做读书人。

 

当前:3版(2022年03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