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新风吹到群众心坎上
——安徽省宣城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李林晅  实习记者 罗园


    

皖南花鼓戏《家和万事兴》 

    在舞台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李夏的事迹被改编成皖南花鼓戏,向人们讲述一个人民公仆用生命诠释担当的故事;

    在雷锋超市,无须出具任何困难证明,需要帮助的人便能领走需要的物品;

    在乡村,509个新风堂分布在各个村落,成为宣传乡风文明的新阵地,让乡亲们告别“人情债”,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

    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始终注重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致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宣城特色经验,文明新风吹到群众心坎上。

    花鼓戏里传思想

    “遵纪守法不再赌博,劳动持家和气多。”“今天我们善待老人,也是善待我们的明天。”台下板鼓一敲,台上的演员演绎着皖南花鼓戏《家和万事兴》,观众看得认真而投入,掌声不断响起。这是3月5日上午,在宁国市举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艺术化宣讲基层行活动的现场。

    皖南花鼓戏是安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皖南与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宣城市宁国、宣州、郎溪、广德一带最为盛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退休前,熊艳是一名教师,也是皖南花鼓戏的爱好者。退休后,她认真学习花鼓戏的唱腔动作,力求把传统的花鼓戏融入最新题材展现在人们眼前。

    《家和万事兴》剧中大儿媳的扮演者、编剧熊艳告诉记者,该剧取材于当地家庭的真实故事,讲述了宁国市某农村一位老人因拆迁获得一笔拆迁费引发的家庭故事。目前该剧已走进社区、乡村、校园演出100余场,备受观众好评,曾获得宣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艺术化宣讲比赛一等奖。

    最近,熊艳新创作的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金牌调解员》和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千秋岭上花更红》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熊艳希望,能把党的新思想新理论通过传统的花鼓戏带到老百姓身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文化志愿服务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花鼓戏,宣城市坚持群众路线,不断满足群众实际需求,通过情景剧、歌曲、舞蹈、小品、相声等多样化的形式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艺术化宣讲比赛,目前已举办三届。涌现出皖南花鼓戏《青春·李夏》、相声《彩礼》、小品《楼道长》等优秀原创文艺作品。

    宣城市还打造“大喇叭”空中理论传播站,采用“三言两语”“乡土俚语”播出乡村振兴政策等内容,整合理论宣讲室、农家书屋、纠纷调解室、百姓说事点等阵地资源,探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农民夜校114所,开展农民讲堂、夜访夜谈等活动600余场,覆盖7000余人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雷锋超市送温暖

    3月上旬的一天,76岁的朱福荣从宣州区金坝街道靖庙村的家出发,坐着10路公交车来到市区鳌峰中路旱桥旁的雷锋超市。这家超市有些特别,它不买不卖,只集结社会各界的志愿服务、接受市民的捐赠,然后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人。


    走进100多平方米的雷锋超市,只见屋内的几个黑色架子上挂满了外套,木质的白色置物架上则摆好了上百件整齐叠放的毛衣,以及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各式鞋子,还有二手包、闲置书籍和玩具。朱福荣走到衣服堆里,环视了一周,约10分钟后,他从里面分别挑出了一件薄棉外套、一条蓝色休闲裤、一双迷彩的胶鞋。

    朱福荣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雷锋超市领东西,有时候家里的衣服破了,就过来领。当朱福荣刚装好领取的衣物正在签字时,家住附近的张大姐拉着许大姐来到雷锋超市。“这条裤子穿着干活儿不错哩!你帮我看看!”张大姐拿了一条藏青色的裤子,放在身上比了比,十分满意。

    雷锋超市负责人蔡元中介绍,在雷锋超市,任何人都可以来领取需要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经过清洗或消毒的,群众可以放心地领走。“我们盼望雷锋超市遍地开花后,能催生更多的‘活雷锋’!”蔡元中说,家里有仍能使用的闲置物品,不知如何处理的,可以送到雷锋超市,成为温暖别人的“雪中炭”。

    目前,宣城市共建成12家雷锋超市。雷锋超市也成为宣城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了延伸服务,实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服务宗旨,雷锋超市联合多个志愿服务团队开展“义捐、义赠、义剪、义修”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将爱心物品送到环卫爱心驿站、医院等需要的地方,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形式,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有效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精准服务身边需要帮助的群众。

    如今,雷锋超市累计接收捐赠衣物2.6万件,向社区群众捐赠衣物1.5万件。一个个雷锋超市的建立,一项项活动的开展,像一条互助互惠的爱心纽带,把雷锋的“大爱”播洒在每个人的心中。

   新风堂引领新风尚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每逢婚宴高峰期,宣州区寒亭镇通津村九嫂农庄老板李久平就要为村民操心。结婚作为人生大事,操办喜宴招待亲友是传统习俗。在过去,婚宴往往是餐饮浪费“高发区”。一些客人好面子、讲排场,婚宴造成浪费,也催生了不少“人情债”。

    随着宣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逐渐形成,九嫂农庄挂牌成为通津村的新风堂,不少附近的村民选择到九嫂农庄办酒席、搞活动。

    走进通津村新风堂,白墙、黑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赫然在目,拒绝舌尖上的浪费、践行“光盘行动”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既要让客人打消‘不够吃’的顾虑,又要吃得体面、舒心,我们可没少下功夫。”李久平指着墙上的宣传标语说,“进店就餐‘光盘’1次当场享受菜品9.5折,‘光盘’3次终身享受菜品9折,‘光盘’5次终身享受菜品8.8折,6-10月‘光盘’的村民还可额外领取一份水果。”

    如今,来通津村新风堂办酒席的村民越来越多,无论红白喜事,大家会第一时间找李久平预约场地。在移风易俗宣传活动的影响下,村民们以九嫂农庄的故事为原型,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寒亭新风》,倡导大家勤俭节约,形成良好的乡风。

    宣城市创新实施村级红白喜事新风堂三年全覆盖计划,通过村民自建、会堂改建、农家乐共建等方式建成新风堂,将红白喜事新风堂作为农村地区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的重要抓手,重点以倡导文明餐饮、适度消费和反对大摆筵席、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为主要内容,“一倡一反”推进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习惯、培育文明乡风取得实效。

    在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当地充分运用新风堂资源,积极推进“乡村大舞台”建设,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本地村情民意自排自演小品《懒汉卖棉纱》等作品,让群众就近享受“文化大餐”,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在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村民自筹18万元建成新风堂,统一红白喜事办理标准和程序,引导村民从简节约,积极打造移风易俗“实践站”。

    如今,宣城市共建成各类新风堂509个,其功能性也在不断延伸、扩展、深化,成为移风易俗“主阵地”、乡村振兴“加油站”、文化精品“展示厅”,在推进红白喜事简办、村集体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A1(2022年03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