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看到过有些身患重病的人,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有的会提前录一段视频,留着去世后播放给亲朋看,也算是与世界最温暖的告别吧,其中很多人都希望自己不要那么快就被忘记,而是希望人们能记住他们并好好活下去,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温柔与期冀。
记住和被记住,这是跨越生死的情感纽带,于是,我萌生了写家史的想法。把这个想法跟母亲一说,立即得到了赞同,小人物也有故事,也值得写成文字,让后人看到、记住。
母亲口述,我整理,先写母亲的祖父祖母。可关于祖辈,母亲记住的事并不多,于是打电话询问两个姐妹。一聊起过去,姐妹们的话匣子便打开了,很多往事从尘封已久的时空中穿越而来,随着记忆的拼凑而鲜活起来。原来,外曾祖母还上过几天私塾,在她的那个年代实属罕见。外曾祖母娘家也算当地的大户人家,她的母亲只生了她一个孩子,后来又抱养了一个儿子。这个养子非常知道感恩,对养父母非常孝顺。在命运的跌宕起伏中,经历坎坷挫折,却一心向善,六十岁那年创业开工厂,富裕了不忘乡亲……单外曾祖母家的故事就能写一本书。
讲完外曾祖父母,母亲又跟我讲起外公外婆,讲她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讲完自己家史,又开始跟我讲父亲这边的家史。父亲去世15年了,很多往事我还是第一次听母亲讲,母亲说,父亲活着的时候她老和他吵架,有时也当着孩子的面数落他的不好,很少对孩子讲他的优点,反而父亲走后,时间越久,父亲身上的优点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讲完父亲,再讲祖母祖父,还有曾祖母曾祖父。曾祖父去世早,母亲对他也没印象,母亲说她需要问一下同族长辈,了解一下曾祖父的事儿。
兵分两路,母亲去“采访”家族里的老人,我负责整理记录,我说,等我写完了,署名署我和母亲两个人的名字,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问我,还想写成书发表?我说,不发表,就是写了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放在家里书橱上,供自己家人阅读,外人想看也可以借去看。
母亲建议说,有了这本家史,每到祭祀祖先的日子,可以拿出来看看念念,也算一种仪式。
这个我赞同,这种祭祀仪式既有意义又绿色环保,还能吸取精神食粮。从已故亲人的故事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
普通人的一生也过得非常不易,展开了可能都是一部史诗。我写家史,一是想把家族里亲人的故事记录下来,让后辈从中认识他们;二是想通过写家史,让母亲活动一下大脑,充实晚年生活,帮她圆了“出书”梦,也算一种孝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