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记事时就知道,四川茶馆多。少年时代开始接触文学著作,有关茶馆的作品,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老舍先生的《茶馆》和四川老乡沙汀先生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总的感觉,一个小茶馆,伴着书香浓。
但随着社会进步,历史发展,茶馆里的人和事也有变化。这正如人们评价电视广告,过去是“铺天盖地猪饲料,变个花样药广告”,而现在则大为不同。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一般茶馆无非都是这样:茶客们聚在一起的时候,不外乎谈收成,讲生意;游医把脉开处方,或托人说媒;买卖写约,有纠纷调解,不一而足。总之,是热闹非凡。退休以后,不时有好友相约喝茶,这才发现,茶馆的气象竟与往时大相径庭:打牌的、打麻将的少了,更多的是“摆龙门阵”,但谈的多是时事新闻;即使谈到生活琐事,文化气息往往扑面而来。要问信息来自哪里,少不了都要补充一句:农家书屋。
有一位茶友,是退下来的村干部,小学文化。他说他在农家书屋看了不少有关种庄稼的书,按照书上说的去依样画葫芦,效果就是不一样,比老经验还灵。于是向村民现身说法:“你要处理婚姻问题,就去学学婚姻法;你要办社保,就去看看有关社保的书。”自己一有空闲,也读点儿医书。什么《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药性歌诀》,都翻了个遍。他说有机会读读书,真是好事情,既可以多认字,又可以明白原来不知道的一些道理。就是与别人喝喝茶,都有“龙门阵”摆。说着说着,他还给我们背了几句:“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统治表里及三焦,热渴暑烦泻痢保。”同坐的茶友也不知他背得对不对,只觉得他还像读过几本书的。还有一位读过高中的茶友,谈到自己在农家书屋读过几本建筑方面的书,还考了一个监理证,一个月可以挣近万元。
一番“龙门阵”,阵阵书香浓。大家总免不了一番感慨,“有文化就是不同”“农家书屋的确给农民帮了大忙”“不管啷个说,还是党的三农政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