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民情“地图”,破解治理难题
——北京市大兴区不断探索基层治理创新举措
杨澜 郭磊

 

    “电动车推上电梯后,电梯的门不会关闭。但据说,只拎着电动车的电瓶上电梯的话,摄像头是识别不了的……”北京市大兴区民情“亦”站的成员在社区走访中,听到居民反映的问题后,意识到电动车电瓶入户的安全隐患仍然没有彻底消除。随即,成员向现场居民征求意见,并深入讨论,最终拿出了“为社区每辆电动车办个‘身份证’”的方案,编号直接对应房屋和业主信息,通过社区和物业联合巡查,一旦发现楼下停的电动车电瓶被拆卸,立即通过“身份证”查找车主,入户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在大兴区,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基层治理是推进文明城区发展的一道必答题。在文明城区创建中,大兴区聚焦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小”治理单元,勇闯基层治理深水区,积极探索民情“亦”站、“接诉即办”等基层治理新路径,开创“建强堡垒、共商共议”基层治理模式,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张新型社会治理的发展新图景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民情“亦”站 创新基层治理路径

    “您有什么问题要反映吗?”“您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吗?”“我们还能为大家做点什么?”3月2日,在大兴区亦庄镇鹿华苑三里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里,民情“亦”站的工作人员耐心地询问着居民的需求。每周三下午,亦庄镇政府的包片领导、包片干部都会把办公桌“搬进”社区,主动向辖区居民询问近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自2019年9月以来,大兴区亦庄镇在19个社区和1个企业创新建立民情“亦”站。民情“亦”站负责人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站点成员由镇包片领导、包片干部、社区“两委”干部、物业公司干部组成,建立现场办公制度。居民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第一时间处理,不能立即解决的,会后持续推进解决。

    大到加装电梯、充电桩、安装自助缴费终端,小到灭蟑、灭蚊,民情“亦”站对居民反映的问题都特别重视,在及时处理的同时,还将反映的问题汇总成册,无论问题大小,件件有记录,件件有进度。办理结束后,工作人员还会采取定期回访方式,对问题处理结果进行动态跟踪,取得了“民意随时表达、民情快速反映、民需全力解决”的社会治理新成效。

    民情“亦”站是实现街道“精治、共治”,转变治理理念的一次大胆创新,是破解居民难题的一把钥匙,更是推进基层治理工作过程中的一项有益探索,将办公桌“搬进”社区,将服务关口前移,直接面对面与群众沟通,倾听群众关切的身边事,深入了解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就如同掌握了民情“地图”,为社区、物业与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连心桥,拉近了服务群众的距离,提升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接诉即办” 畅通为民服务渠道

    “因为没有红绿灯,高峰时段,小区门口经常堵车,希望能在家门口的路口增设一处红绿灯。”2020年1月7日,大兴区市民李先生拨通了“接诉即办”的热线电话。

    “经研究决定,将此处纳入人行横道信号灯安装计划,预计5月21日前安装完毕。”1月9日,李先生得到了大兴区交通支队的回复。

    为更好地撬动基层治理,服务民生,大兴区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分析,针对群众反映的“物业服务质量差”“小区停车难”“幼儿园学位少”等18类高频问题,能马上办理的诉求立即办理,涉及水电气热等问题的2个小时内上门办。对于诸如新增路灯、老楼加装电梯等不能马上办理的诉求,列入区政府实事计划,按步骤稳步推进办理,实现了政务服务从“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型。如今,走进大兴区接诉即办调度指挥中心,在数据展示屏上,投诉的记录、答复、派单、回访、考核等,一览无余。

    “接诉即办”工作是大兴区打造的一张“金名片”,也是全区探索出的一条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接诉即办”调动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与“吹哨报到”联合打通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不仅如此,大兴区还创新群众工作法,总结出诸如领导包片、干部包村、“两委”包户的“三包法”,以及合理诉求上门办、不合理诉求上门劝、咨询建议上门谈的“三上门法”等实践经验,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合理诉求,让为民服务渠道更加畅通。

    共商共议 激活基层治理动力

    大兴区林校路街道根据辖区老旧小区多、高龄老人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探索“建强堡垒、共商共议”基层治理模式,不断挖掘辖区资源优势,聚焦居民困难、需求和关切,践行“邻里盼、邻里商、邻里笑、邻里帮、邻里善”的“五邻”工作法,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90项,细化老旧小区改造、基层治理队伍建设任务分解,着力改善辖区“硬环境”,强化为民服务“软实力”,以实际成效让居民体会在平常,幸福在日常。

    同时,组织社区干部与物业、业委会代表通过“拉家常”议事会征求意见,建立重点协商议题清单,由街道、社区、物业、居民代表共商共议,切实解决“多一个车位”、“清理残钉”等民生微实事。

    此外,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发动48家成员单位、126支志愿服务队伍、2584人实名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街头巷尾,以硬治理和软引导交融并进的方式,创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可兑换理发、保洁、各类培训项目10余个,调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如今,大兴区社区居民的闹心事和烦心事减少了,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加了;邻里之间的争执减少了,认同感和满意度增加了;对基层管理者的抱怨减少了,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增加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破解了基层治理的难题,切实将惠民便民做到了实处。

 

当前:A1(2022年05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