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劳动课上出新气象

 

朱慧卿作


    

    王怀申作

    编者按

    1-2年级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3-4年级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的方法;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7-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除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农业劳动,新劳动课程标准还从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对每个学段作出不同规划。新劳动课程标准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对于这一变化,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专门劳动课,如今又回来了!那么,新的劳动课程标准对学生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学校、家庭在新阶段的劳动教育中应该注意什么?社会各方如何共同发力,助力新劳动课焕发出新气象?本期话题对此予以探讨。

    政策解读——

    劳动课的一次提质升级

    江德斌

    劳动课和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9月,劳动课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独立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并非一次简单的回归,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提质升级。

    比如,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劳动课程内容共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而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则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比如在“烹饪与营养”方面,新课标提出:1-2年级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如择菜、洗菜等;3-4年级学会做凉拌菜、拼盘,学会蒸煮方法;5-6年级做2-3道家常菜,还要会设计一顿营养食谱;7-9年级能设计一日三餐的食谱,独立制作午餐或晚餐中的3-4道菜等。

    可见,未来的劳动课内容更为丰富多彩,除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生活能力,还要参加劳动实践、新技术体验、志愿服务等活动,从而让学生更了解和适应社会。可以说,新的课程设计形成了阶梯式的劳动教育模式,不同学段的学生需要根据要求,学习掌握相对应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参加劳动实践,随着学段的晋升,不断提升劳动素养。

    做扫帚、学剪纸、扫操场、捡煤渣……这是过去的劳动课,课程内容非常简单,涉及的劳动技能等级很低,并未受到学校重视,课时被占用的情形并不少见,或沦为校园大扫除,对学生的吸引力很有限。而今,独立成课后的新型劳动课进行了全新定义,丰富了课程内容价值,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结合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劳动基础知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劳动课程紧跟时代发展,拓宽劳动范围,教育效果将较为显著。通过让学生参加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劳动,体验多样化的职业场景,了解社会经济的运行情况,可为将来的专业、职业选择打下基础。新的劳动课程不仅重视传统工艺的学习与传承,也重视新技术的学习与运用,比如,纳入了三维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能让学生感受新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未来更好地投入到科技研发、应用中。

    可以预见,按照新课标的规划,未来的劳动课会发生较大变化。学生通过更丰富的劳动实践,打通书本与现实生活,真正体验到劳动的意义所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为未来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学生不再只是“死读书”,不再“唯成绩论英雄”,让学生会生活、爱生活、能劳动,拥有一技之长,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意义探寻——

    把握劳动课的多重价值

    杨兴俊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加强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从学生个体来说,劳动教育可以让他们摆脱身上的“骄娇”二气,养成劳动习惯,增强自理自立能力。

    不必讳言,长期以来,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分数,甚至“唯分数论”,不重视劳动教育,偏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部分家长也认为孩子成绩好最重要。这就致使一些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充满骄娇二气。现实中,有的高年级小学生连整理书包和衣服、收拾房间等简单的事情,都要由家长代劳,至于炒菜做饭,更是奢谈。这就是明证。

    可以说,部分孩子不会劳动、不爱劳动的病根,在于学校、家庭长期对劳动教育的忽视,是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虚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集中反映,因此“板子”不应打在孩子身上,而应打在大人身上,追问他们的教育缺失。孩子如果不能从小通过持续的劳动教育,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自理自立能力,具备吃苦耐劳品质,长大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

    从宏观角度来说,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俗话所说“心灵促手巧、手巧促心灵”,是有科学道理的。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孩子们动手参与,自然会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同时,劳动离不开大脑的“发号施令”,无形之中会增进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发展“夯基固本”。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该法的修订,是为了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持续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源源不断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新时代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同样肩负着这个重要使命。

    从社会角度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进步和美好生活,就不会走进新时代。劳动不仅是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所以有“劳动创造梦想,更铸就未来”之说。基于此,有专家认为,真正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能够见识各种领域的先进劳动技术,感受先进劳动生产力的教育。因此,这一次教育部设计的劳动课内容,涵盖了传统劳动与新式劳动,意味着要大力培养新型劳动人才,而培养新型劳动人才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目标体系。这也是新的劳动课程标准的一大意义。

    期待学校、家庭乃至社会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深刻把握新型劳动课的多重意义,真正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孩子们的劳动体验,提高孩子们的劳动能力。

    提醒学校——

    劳动教育贵在求真务实

    殷建光

    劳动课独立,意味着地位提升、教育力度会加大。这对学生成长显然是好事,对学校教育也是必要的完善。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劳动教育贵在学校求真务实。

    劳动教育重在“动”,绝对不能“纸上谈兵”。换言之,劳动教育的关键是动手实践,而且,动手实践应该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不要把劳动教育弄成在某个时候让学生拍个照、打个卡,应付了事。要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智慧、劳动的疾苦或乐趣。这就要求,学校老师必须把劳动课定位于具体的实习、实践,让学生既能耳濡目染,又能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动”起来,才能让每个学生“会”起来——会劳动、爱劳动。老师手把手教,学生一点一点练,在教与练中,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强体、增智目标。

    劳动教育的开展,也不应只是为应付学生的素质评价与学校的工作考核。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还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督导结果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这显然是必要的。不过,真正的劳动教育重在平时,贵在持之以恒。所以,学校不能只在学生素质评价与学校工作考核前夕重视劳动教育,要重视平时的教育与实践。学生劳动素质评价,要多看学生平时在劳动课上的具体表现,多看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态度、方法以及效果,学生的劳动素质往往是在平时积累的。

    劳动教育也别弄成新的“家长作业”,也就是,只布置课后作业,不开展课堂实践,把任务都压给家长。这就要求劳动课不能只让学生在课下学习,而应该让学生课上学习,在完成课堂作业中提高独立操作能力、实际劳动技能水平。在劳动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当然要共同发力,但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则要发挥基础作用。

    劳动教育要学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劳动价值观,让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理念在心中扎根。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之时,必须在思想、精神、情感上进行教育影响,让学生体会劳动辛劳、珍惜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课教师在学生劳动技能训练中,要不失时机地“画龙点睛”、因材施教。劳动过程是最好的思想育人时机,要让劳动课的育美、树德教育目标,在劳动过程中凸显出来。当然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恰到好处,让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

    只有求真务实,才能让学生从劳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得到乐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必须在“务实劳动”中扎实推进,方能为学生注入劳动观念的滋养,让学生终生受益。

    提醒家长——

    大包大揽影响孩子成长

    付彪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每年有针对性地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

    然而,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针对201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6%的受访者感到家长对孩子“大包大揽”的现象普遍存在,64.9%的受访者指出这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从而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评价一些家长——他们太爱孩子了,但又不太会爱孩子。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爱、引导和协助,“拔苗助长”不可取,“大包大揽”更是危害深远。家长对孩子照顾得事无巨细,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能独立处理问题;习惯于别人的付出,不懂得尊重和体谅别人;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会形成没有主见和胆怯懦弱等性格。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大包大揽”,不给孩子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独立成长,丧失独立能力。

    一些家长为何总想着替孩子“大包大揽”?不少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宁可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觉得多为孩子打理生活上的事,能为孩子腾出更多时间学习;还有的认为穿衣、吃饭、做家务等生活技能,孩子长大自然就会了。事实上,这些都无益于孩子健康成长。从小学生不会剥虾、望虾兴叹,到大学生缺乏自理能力、招聘保姆为其洗衣,无不折射了这种状况。

    2020年2月,河南郑州一个叫王心怡的10岁小女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宅家变“厨神”,每天给父母送饭,受到网友点赞。小女孩的父母都是公交司机,因为疫情期间在外面买不到饭,孩子觉得父母辛苦,于是每天中午自己做好饭菜,自己吃完后,再打包给父母送过去。10岁的孩子就能自己烧好五六道菜,这都是平时妈妈在家里耐心教孩子做的。

    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独立生活。独立是人生的基本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作为父母,我们应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从穿衣服、做家务等生活场景和细节入手,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独立,而是家长舍不得放手。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和鼓励,并真正放手,孩子才能变得更好、飞得更高。在新型劳动教育时代,家长们更要明白这一点。

    建议社会——

    构建劳动教育的共同体

    陈铁

    社会是劳动的广阔天地,是劳动教育的大课堂。要把劳动课上实上好,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

    农场是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大好场所,有很多农活适合学生做,如农田里除草,粮食作物收割以后的颗粒归仓等。一些工厂也是学生参加劳动的去处,学生可以为产品贴标签,进行产品的小包装等。笔者曾到一渔村小学参观学习,看到村主任到校带领高年级学生前往渔港货场,笔者跟随观察,看到学生在渔民的指导下学习分拣打捞上来的海产品。村干部说:“现在不让孩子们参加这样的劳动,将来哪来的渔民?”在这样的劳动实践中,渔村为学生参与劳动提供了资源与场所,村委会则承担起了社会教育的责任。其他农场、企业等,也要为当地学校提供学生劳动实践的条件,自觉担起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劳动教育良好开展。

    劳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育课程,各地志愿者协会、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等组织,要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使劳动教育的途径更宽更广。如志愿者协会可与学校取得联系,让学生参加一些志愿者服务活动。再如妇联、老年协会等可与学校联系,组织学生在每年中秋、重阳等节日去敬老院慰问老人,为老人服务等。每逢植树节,共青团等可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在劳动中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因为多部门的参与协同,学生的劳动实践内容更丰富,对不同的劳动内容学生都有新鲜感,能激发他们积极参加各项劳动的积极性,还能在不同的劳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劳动教育更有成效。

    目前,有众多的“进校园”项目,诸如“非遗进校园”已成为非遗传承工作的一项内容,要把“进校园”活动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有学校邀请非遗“面塑”传承人担任学校“面塑”教育的指导师,指导学生用小手捏出各种小动物、卡通人物,传承人还对学生宣传“面塑”文化,在传承“面塑”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技能素养。这些活动实质上也是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无处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有的可以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资源,有的可以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进行联系协调,具有劳动特长的社会人士还可以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指导服务……大家缔结成一个共同体,丰富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劳动教育社会环境,促进新劳动教育课程更好地落实,实现全面育人、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当前:B3(2022年05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