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打开公共文化服务新天地,多角色建设——
书香里的文化中国
文耀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藏书总量11.79亿余册,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1785.77万平方米,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26.49平方米。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一直将‘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社会知识中介的职能,在服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介绍道。

    角色

    通往阅读“最后一公里”的破冰者

    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3本。虽然我国人均阅读量近年来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人均年阅读量在10本上下或高于10本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各地图书馆纷纷发力,以多种手段努力打通市民通往阅读的“最后一公里”。

    入夜,位于北京中关村南大街的国家图书馆,安静了下来。

    这个国内最为繁忙的公共文化机构之一,拥有阅览座席5427个,“十三五”前4年年均接待到馆读者近568万人次,文献借阅超过2511万册次。“我已经在这里看了很多年的书了,想找的图书应有尽有。”国家图书馆一名老读者反馈。

    距离首都不远的天津,图书馆建设与维护工作也颇为有力。新建的滨海新区图书馆,建筑面积约3.37万平方米,有阅览座席2000余个。馆内一个层高达29.6米、由34级白色阶梯环绕而成的巨型阅读中厅,科技感和美感十足,年年都吸引当地数百万市民“打卡”。

    为了让阅读服务不仅覆盖到城市,还延伸到区、县、街道乃至乡村,近年来,我国努力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乡村为重点,探索县级图书馆对县域内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与此同时,推出“城市书房”等方便读者借阅的新型阅读空间,扩大图书馆资源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我们温州,拥有13家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12家城市书房,80家百姓书屋。自从实行总分馆制以来,图书借阅量几乎翻了一倍。2021年,公共图书馆服务人次为1663.52万,文献外借量1180.1万册次,人均文献外借量达到了1.22册。”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馆长张启林说。

    在当地读者心目中,还有8辆巴士颇为有名——它们是温州市图书馆的“流动书巴”,集图书借阅、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定点定时的“公交路线式”服务和灵活机动的“订制路线式”服务模式,把借阅服务送到社区、乡村、学校甚至大山里。

    “它们已经跑了80万公里,服务读者20万人次,外借文献35.4万册。每次看见偏远地区的孩子拿着从巴士上借的书,笑得特别开心的时候,我就打心里感到高兴,觉得读书的种子撒在了他们心里。”张启林说。

    在成都,由市、县两级宣传部牵头,联合市、县两级图书馆共同打造阅读空间,支持实体书店与成都图书馆合作,参照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积极建设“城市阅读美空间”。

    成都的“城市阅读美空间”不单是实体意义上的阅读区域,而是融入了城市内涵、展现城市美学的空间。据悉,为了推动阅读与成都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成都计划打造一批彰显天府文化特色、体现生活美学的“城市阅读美空间”。推动社区、街区无人值守的阅读空间建设,试点建设24小时智能自助书屋和移动图书馆。

    此外,成都还以“城市阅读美空间”的形式将各级图书馆与城市空间融合,使市民可在商业服务场所、景区景点等地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使阅读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内,更可以在城市各个地方。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共有2636个县建立了图书馆总分馆制。亿万册书籍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级图书馆、“城市书房”“百姓书屋”等借阅网点流通。

   角色

    让文化“活起来”的守护者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图书资源建设是立身之本。除广泛搜集当代图书资源外,保护、传承与活化古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群众能便利且深入地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

    “国图有古籍特藏297.22万册件,其中甲骨35651件、敦煌遗书16579号、赵城金藏4813件、《永乐大典》224册、文津阁《四库全书》36304册、西域文书819号、样式雷图档10505种15339册。近年形成的专藏还有金石拓片、舆图文献、老照片、手稿书札、契约文书、旧方志、线装家谱等。”熊远明细数国家图书馆的家底。

    作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还带动全国100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按照《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等国家标准要求,不断改善库房条件,配备古籍保护专门设施设备,使超过2000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

    与国家图书馆典籍保护与传承相映生辉的,是各地图书馆对富有特色的地域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传播利用。

    如果从1913年鲁迅倡导建立京师图书分馆、京师通俗图书馆等场馆算起,首都图书馆已有109年历史。在长逾百年的办馆历程中,首都图书馆积累了大量北京地方文献图书、金石舆图、民国老报纸、历史照片等资源。

    “为了让读者亲近传统典籍、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在馆藏纸质资源基础上,建成了‘北京记忆’公共文化服务性网站和‘首都图书馆馆藏古籍珍善本图像数据库’。”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丁小蕾说。

    对传统典籍的数字化展示,打破了纸质资源借阅受时空限制的壁垒,也能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历史悠久的南京图书馆,也极为重视典籍资源的数字化。“南京图书馆藏清人文集全文影像数据库”“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全文影像数据库”,都是该馆近年来盘活自身资源,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的有益尝试。

    角色

    家庭文化氛围的滋养者

    在往常人们的印象中,城市中的公共图书馆,有着排列有序的书架,摆放得整齐划一的桌椅,严肃端庄的氛围,让走进馆中的读者“不敢高声语”。而成都近日对外开放的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似乎正在打破大众对公共图书馆的“刻板印象”。这里,有着通高的玻璃幕墙,读者可将馆外的风景一览无余;还有着温馨活泼的少儿阅读中心,孩子们可以在绘本迷宫、亲子中心等区域穿梭;以及馆中层峦叠嶂般的“书山”,最高可达10米的书墙让读者感到宏伟与庄严……

    “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可能会改变我们市民对传统图书馆的认知,也就是说,它会变成一个以阅读为中心的文化综合体。读者进了这个图书馆,除了读书,还可以享受到很多其他的衍生服务,比如信息交流、体验、游学、旅游参观、会客。它也可能成为城市会客厅、市民的大书房。”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这样说道。

    在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人文艺术与美学生活场景融合,馆内还设有咖啡厅并提供简餐服务。该馆中庭左侧环形空间为文创区,售卖有成都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并与多位艺术家合作,打造实用且有烟火气的文创用品,让读者足不出馆就可尽享艺术之美。

    此外,成都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内还设有成都市公共图书馆中最大的少年儿童阅读与活动中心,整个场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分为绘本迷宫、亲子中心、作业园地、小小剧场、少儿借阅区等部分。整个少儿阅读中心的环境色彩明快、温馨活泼,既能激发孩子崇尚阅读的兴趣,又能满足孩子多动爱探索的天性,还可以为上小学的学生们提供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家庭作业环境。为整个家庭提供了一处亲子阅读的好场所。

    数据显示,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普遍开展讲座、展览、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等活动。仅2020年,各地公共图书馆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50713次,有9279.33万人次参加。

    陈晓怡是广东东莞万江绘本馆的长期读者,从女儿3岁起就带她去图书馆读绘本,“如今女儿已经8岁了,绘本馆也新迁了地址,但是一周带她去一次绘本馆的习惯没有改变,她也因此很喜欢读书”。

    叶暖强是东莞松山湖绘本馆的长期读者,同样也是从儿子3岁起带他去图书馆读绘本,“中英文绘本都读,现在他7岁,已经初步掌握了300多首唐诗宋词和英文单词的自然拼读”。

    “从2018年到现在,我们的绘本馆已经服务了118.6万人次,外借图书102万册次,开展活动3500余场,25万余人次参加。从绘本着手,是因为绘本被世界公认为最适合儿童阅读的‘第一本书’,对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建设书香社会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说。

    “读书这件事,是会‘传染’的。我所在的社区,已经加入了‘我+书房’计划,常常有十几位邻居带着十几组孩子一起读书。”叶暖强说。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书香里的文化中国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当前:4版(2022年05月1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