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印象记
第一篇章
地灵
向往大海的沃野盆地
举行国庆70周年庆典的天安门广场,那是共和国庄严的舞台。舞台上,共和国的威严和辉煌一同绽放。歌如潮,旗如海,阵列千军的阅兵式过去了,排山倒海的分列式过去了,欢快的群众游行方阵来了。
几十辆彩车,在欢乐的歌涛中惊喜亮相。一辆辆彩车,向祖国母亲表达衷心祝福,向全国人民展示建设的成果。
“逐梦兴川”四川彩车,来了!巴山蜀水,分享着天安门广场的荣耀和喜悦。
这辆彩车在成都闭门设计组装调试的时候,我到过现场。此刻,我的心,随着广场上彩车的每一寸移动而律动。
车头以蓝黄为主色调,两只憨态可掬的熊猫站在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上展开双臂喜迎四方——这是四川名片,也是四川开辟内陆通道,昂首向远方的标志。车轮处一组“太阳神鸟”图案分列两边,格外醒目。沿着“太阳神鸟”卷起的光华,“四水泽川”的江流照见“水润天府”的底蕴;藏羌彝汉新村新寨讲述四川人民灾后重建及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上面,矗立着“金山银山”“页岩气”,在彩车后部,还有另一巨牌,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目光。
它,就是“华龙一号”。
为什么是它?它是什么?
包括到过彩车设计、组装现场的我,都只知道皮毛,更未来得及细想。
不久后,记录我国自主研发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研发始末的长篇报告文学《国之重器:第三代先进核电“华龙一号”核心技术研发始末》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书读罢,几代人整整一个团队,隐姓埋名数十年的功绩,终为世人所知。
就在这本献礼党的百年华诞、解密性的巨著出版不久,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北京开馆。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上,我看到一张三线建设布局的重点项目图表,仔细一数,位于四川的竟有16个之多。一个一个看下来,一个单位的名称吸引了我的注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这就是《国之重器:第三代先进核电“华龙一号”核心技术研发始末》的编写者,这就是研发国之重器的功勋团队。
这样的共和国“长子”项目,为什么会放在四川?
接受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及其909基地的邀请,我们来到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实地采访,翻阅这本大书。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决策和展开的三线建设,是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次以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为重点的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四川的地位尤其重要。1964年后,国家陆续在四川布局和启动了涉及国防、机械、电力等诸多行业的300多个建设项目,投入资金达300多亿元,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体系。尤其是定点建设了一批包括军工电子、航天航空和兵器制造在内的共和国“长子”项目,留下无数传奇。
在三线建设项目陆续解密,甚至很多处于深山的厂房、密洞已成废墟的时候,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仍然在山岭如涛的大山深处,继续铸造大国重器。
有一次,我与一位走遍四川,爱四川爱得入骨的朋友茶叙,他谈四川的种种,如数家珍。他说,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腹地,四面大山环绕,似乎与外界沟通不畅,而实际上,四川之地,四川之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浓墨重彩。如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直接导致辛亥革命总爆发的保路运动在四川进行得最为激烈;1926年,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高潮中,发生在四川的泸顺起义,刘伯承等战将脱颖而出,成为南昌起义的先声;又比如,万里长征,三个方面军同时驰骋转战在四川;四川是抗战的大后方,百万川军出川血战;抗美援朝,川籍将士捐躯人数居全国各省份之首……
他提到三线建设时说,四川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四川各种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复杂。由于三线建设是在“准备打仗”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建设,四川对于实现“靠山、分散、进洞”的企业布局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四川,干什么,成什么——成昆铁路在艰难中掘进开通,攀枝花钢铁厂成为著名的“微雕杰作”,连同这座城市现在都成为共和国的骄傲。
他说,四川盆地背靠青藏高原,而正是青藏高原的巨型抽风机效应,造就了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富裕,成就了长江与黄河;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天然互动,增添了国人对四川盆地的倚重与信任。
他说,四川地貌多样,除了沙漠和大海,什么都有。他开玩笑说,前几年,若尔盖那边沙化严重,好像就要有沙漠了,结果被聪明的四川人给治理掉;四川没海,就把湖泊取名为海,比如邛海彝海,甚至把高原的小湖洼叫海子,称之为“大海的孩子”。
不得不承认,他说得有道理。灵性四川,四面环山,远离大海,但是,四川人骨子里却向往大海。在乐山犍为罗城,千百年来,在山坳里,人们活生生地造出一个船形小镇,像一条扬帆出海的巨船。在成都南门大桥桥头诸葛亮万里送使者的遗址处,人们也顺着“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历史回响,在平地上造出一座“万里号”艨艟巨舰。
我问朋友,你知道毛主席牵挂攀枝花的建设,几十年后,一片荒山上矗立起矿山钢厂,城市华光四射,但你还知道吗,毛主席说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核潜艇,就是在四川的崇山峻岭里起步,最终冲向大海!
我再问,你知道,四川人在平地造船观风景,但你知道,中国第一座核潜艇的动力,源自陆上模式堆的成功启动试验,换言之,这不也是平地造船吗?
我又问,你知道,四川远离大海,但你知道,每次看到海上大阅兵时核潜艇踏波履浪、半隐半现时,使得多少身在蜀山深处的科研人员热泪盈眶吗?在这些科研人员的心中,永远有片浩瀚的大海。
这一回,轮到朋友露出惊讶的目光,听我从头道来。
第二篇章
人杰
鲲鹏击浪从兹始
春天的密林深处,香樟挺立起强劲的树干,叶色有的苍翠暗浓顺枝欲滴,有的娇嫩吹弹欲溶。老枝叶尚蓬勃峥嵘,新枝丫又绽出晶亮的芽头,新叶旧叶共融共生,生生不息。
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909基地,从几代核工业科研人员那里,我们感受到一颗颗拳拳报国心。
树高千尺,根扎大地。身处盆地,向海而生。
在山头的一个小院,有一幅毛主席的题词,字字千钧,如黄钟大吕:“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这是1953年2月,毛主席乘海军“长江”舰,由“洛阳”舰护航,从汉口出发,视察长江中下游省市和组建只有几年的人民海军。他一遍遍嘱咐将领们:我们国家穷,钢铁少,海防线长,帝国主义就是欺负我们没有海军。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侵略我们都是从海上来的,不要忘记这一历史教训。
应将领们和水兵的请求,毛主席分别为多艘舰艇的官兵,连续5次挥毫,银钩铁画,一字不差。从此,华夏的万里海疆,从营区、军港到舰艇舱室,总是可以见到这幅题词。
我没有想到,在身处内陆的四川腹地,也见到这幅激励海军官兵建设强大海军、巩固海防的题词。
一下子,拉近了盆地山丘与万里海疆的距离。
向海而生,正是基地的神圣使命。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宣传部长高炳焱介绍说,在我们院里聚集了大批英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集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试验、运行和小批量生产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是国家战略高科技研究设计院。从1965年建院到现在,已经形成包括核动力设计、反应堆工程实验研究、核燃料和材料研究、反应堆运行和应用研究、核动力设备集成、核技术应用研究和同位素生产等完整的科研生产体系。
“几十年的奋斗,我们先后取得2000余项科研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他满脸自豪地说,“与此同时,从我们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核动力技术专家和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了大量技术骨干力量。”
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是一座座丰碑巍然挺立的地方,这些丰碑中,有许多是为国家奉献终身的人。909基地长黄政说:“这里,见证了我国核动力事业迈向辉煌的每一步,也见证了一批许身为国的大科学家,一步步铸就人生辉煌。这里的山山水水之间,留有彭士禄、赵仁恺等核动力领域院士无私奉献、劳累奔波的身影。”
彭士禄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是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他最喜欢自称“垦荒牛”。2021年5月,彭士禄被追授为“时代楷模”。
2022年3月,彭士禄当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央视主持人撒贝宁说:“在他的名字前面,总会有很多的形容词。他是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他是满门忠烈之后,他赓续了‘愿将此身长报国’的红色血脉,他更是新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他的名字叫彭士禄。”
《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是: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从担任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到指挥大亚湾核电站筹建,再到自行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秦山二期,彭士禄的每一步都是别人未曾走过的。从盆地向海洋,中国核动力的发展格局与走向,皆有他的大手笔。
赵仁恺走的则是另一条有代表性的道路。从1956年起,他投身于核动力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担任过中国核工业部原子能研究院室副主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66年,他带着设计队伍,来到四川,登山峰下沟壑,在还没有基础的山沟里面搞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研究设计和调试运行。从配套设施到生活设施,包括吃饭、住宿的地方,全部从零开始。科研人员们找了一所乡村小学,把大礼堂改为集体宿舍。
弹指一挥,满目青山夕照明。
2010年7月29日,赵仁恺辞世,享年87岁。从机械工程师、化工工程师再到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的技术负责人,他一生涉猎多个领域,坚守科技报国初心不变。
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辞世,享年96岁。这位烈士后人,从国民党监狱里的小囚徒到小乞丐,从延河边的护士再到留苏高材生,最后在中国核动力领域铸就英名,一生传奇。
青峰无言,高山仰止。在909基地,有他们的故居,流传着他们的故事。在909基地,像他们这样的院士共有7位,每一位都有不凡的贡献。在朴实的四合院,用鹅卵石垒成的办公楼遗址内,树立有他们的照片和事迹碑牌,供后来者瞻仰、追念。
赵仁恺还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双料院士,与彭士禄一道,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耀眼的双子星座。
他们是人中豪杰。他们的功业共和国永不忘记。
虽然他们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但他们的生命还在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核动力装置犹如核潜艇的心脏,他们就是为核潜艇设计心脏的大师。 要让中国核潜艇有一颗坚强有力的心脏,是以他们为代表的几代核动力人的追求。
这样的心脏,永不停止跳动。
在万里海疆,在深蓝色的巨澜大波深处。
第三篇章
重器
宏观在望微观在握
人杰地灵,风云激荡。沃野千里的川中丘陵,青衣江,从遥远的雪山奔来,一路逶迤,翻波卷浪,携起大渡河,在乐山大佛脚下,汇入岷江。然后,南下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浪花千叠,惊涛拍岸,长江,向着大海汹涌而去。
向海图强的梦想,在盆地绽放绚丽而神秘的蓝光。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909基地,诞生了中国第一座高通量工程试验堆,孕育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华龙一号,中国第一座核潜艇核动力反应堆在这里满功率运行……一座座彪炳史册的科技丰碑在这里矗立。
大国重器、卫国利器的铸造,走过不平凡的道路。
中国海军,万里鹏程,击水三千。1953年2月,毛主席登舰视察,对人民海军提出殷切期望。
科技革命的大潮汹涌澎湃。
就在毛主席视察海军后不久,1954年1月,美国最新研制的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举行下水仪式,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夫人笑容满面掷去香槟酒瓶,把这艘新型舰艇送入水中,现场一片欢呼。
看热闹的人群,只是因为第一夫人款款而到带来节日般的快乐,真正的军事专家们却敏锐地认识到,海军的新时代到来了。改变的核心是这艘舰艇的动力之源——核反应堆装置。
这个消息令世界震动。苏联、英国、法国也投入巨额资金开始了核潜艇研制,并相继都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
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将是哪个国家?
朝鲜战场的血山火海,让新中国的领导人们深刻意识到国防现代化具有现实性、紧迫性。
反对核威胁,首先要打破核垄断。中国领导人的态度是坚决的。1958年,毛主席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中国人奋发图强,在1964年金秋于大漠深处升腾起壮丽的蘑菇云——不到十年。
核潜艇的研发比原子弹更困难。于是,有了那句流传很广的、毛主席的那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而作为核潜艇心脏的动力装置,反应堆的研制更是难上加难。没有技术资料,没有援助专家,而青山绿水的另一面,就是交通不便,条件艰苦。
彭士禄综合团队意见,对国外资料和国内重水堆实地考察,经过认真计算、比较,提出了先在陆地上建造模式堆的方案,于是就有了传奇的陆上模式堆。
中国捍卫和平的杀手锏开始有了澎湃跳动的心脏。
巨龙开始安心,大国再度铸剑。
从核潜艇到华龙一号,909基地为中国核工业筑起一座座里程碑。
1970年7月25日,陆上模式堆两台发电机并网发电。蓝光闪烁梦想,或者说,梦想点亮蓝光。这一天,红色中国发出了首度核电。
紧接着,8月30日,在距离成都100多公里外的这个山坳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首次实现满功率运行!通往中南海的电话线那头,周恩来总理露出欣慰的笑容,因为,这标志着核潜艇动力装置达到设计目标,可以投入使用。
4个月后,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是中国!
从那一刻起,所有针对我泱泱中华的核讹诈、核封锁,就成为梦呓。
这是中国核动力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也夯实了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立院之基。
数座山头,一条山沟,千百年在农耕文化的悠悠岁月里牛耕鸡鸣,从此,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动力研发实验基地的名字彪炳史册,成为中国核能发展的摇篮。
风雨岁月,春秋几度,青衣江水,起起落落。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壮大,陆上模式堆建成后,为了提高核动力研发能力,科研人员再度跨马扬鞭,剑指高通量堆的研发。高通量堆主要用作燃料元件辐照试验、材料辐照试验、单晶硅中子嬗变掺杂研究和制备、高比活度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卸料元件辐射源的利用等,亦称“工具堆”。一棒接一棒地传递,青衣江畔,锦江城头,北京大院,一双双睿智的眼睛,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1980年12月16日,世界上第三大、亚洲第一个建成的中国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投入满功率运行。从此,中国核反应堆工程技术达到了新水平,推动了国内核科学与技术研究平台进入新的高度。
山沟里,再次树起新的里程碑。
如今,40多年过去了,高通量堆全程安全运行,为我国核反应堆用材料、燃料的研究和辐照试验提供了重要手段,为反应堆的综合利用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新阶段新征程,核电迎来了新的发展。1985年开工、1991年建成投用的秦山核电站,终结了中国无核电站的历史。从909基地走出来的人才和技术,为秦山一期核电站和后来的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支持,并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试验验证。在秦山二期核电站招标过程中,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最终在反应堆及主冷却剂系统设计任务中一举中标。
第三代先进核电华龙一号核心技术,也在摇篮里诞生,177堆芯的构想在这里横空出世。177堆芯是我国三代核电区别于国外技术的最主要特点,它就是华龙一号的灵魂,相当于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从基本概念形成到一系列重大设计改进的研发、试验和攻克,再到工程方案的优化和完善,华龙一号技术研发走过了不凡的历程。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
在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中,909基地传承的精神与技术,助推一代又一代核电人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华龙一号成功,中国向世界递上新的亮丽名片。
中国核电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在这里闪光。它坚固,坚固到可以抵御目前已出现过的所有台风级别,坚固到可以抵御9级烈度的地震,坚固到可以抵御商用大型飞机的外部撞击,结合了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以及我国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安全性和先进性优势明显。
中国,由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这是一个标志。同时,华龙一号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高端代名词,丰碑巍峨,底气十足。
于是,在国庆70周年庆典的天安门广场上,四川彩车缓缓移动,上面屹立着大国重器——华龙一号。
第四篇章
底气
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这里,红色中国发出了核能第一度电,中国核电人自主设计并逐步建成多种类型的研究堆,包括全球领先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打造了中国制造华丽的崭新名片。
中国核动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909基地是亲历者、见证者。
山岭深处矗立起丰碑,凭什么?凭靠的是中国人的信心和底气。
只要来过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就会感受到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峥嵘岁月,感受到雄浑核电背后的精神力量。
如今,909基地机关小院,藏在密林之中,当年创业者手植的香樟树,树冠如绿云,将来访者的心情,染出青春勃发的朝气。鹅卵石加石灰垒砌,一间间房屋,盛满讲不完的传奇故事。
主楼正中,悬挂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史籍载明,这是1959年秋天,毛主席在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拒绝对华提供核潜艇技术之后,斩钉截铁讲出的一句话。一万年,遥远的时空概念,这是一种对无垠宇宙的凝望。
几年后,面对四海翻腾、五洲震荡的世界,云水怒,风雷激,毛主席诗情勃发,写出气吞山河的“满江红”壮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时空,在共和国舵手的胸中激荡,诗和远方,在领袖笔下交汇。
这样的豪情,召唤了整整一代人。八千军民,壮怀激烈,来到四川。
“909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到909干什么?不知道。但我知道,祖国需要我。”在基地,回望那段历史,很多核工业人都这样叙述。如今已经担当起重任的“核二代”,也总是这样怀着敬仰的心情,追忆自己的前辈。
四合院,朴实平凡。在壁上挂着一个信箱,上面写着“成都291信箱”。陪同我们采访的副基地长唐斌介绍,这个信箱,是复制件,原来的实物,已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艰难创业的三线岁月的实证。
地图上,没有这个通信地址,可它曾是八千军民与远方亲人互通信息的唯一方式。八千大军,都自称属于西南水电研究所——当时的四川,的确需要发展水电。
水润万物,电聚能量。水中的电,推动水中的利器。“水”与“电”,真是巧合而有预见的称谓。
中国大地,从来就是充满智慧和创造的热土。中国人的基因里,镌刻着永远奋进的文化印痕。
热爱和平,铸剑为犁,是中华儿女的秉性。即便面对战争,也有东方智慧的解读,比如,止戈为武、以战止战,又比如,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中国人的文化底气,滋养着几千年以来的民族心理。创业者,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
设计人员、科研工作者和生产工人展开了一场大会战。潜艇核动力装置研究初期,为了建立反应堆物理的计算公式,在只有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的条件下,彭士禄等科技人员日以继夜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确立了自己的计算公式。
白天千人会战,夜里灯火通明。这里的科技思维的触角,紧紧与世界接轨。一条电话热线,直通共和国的心脏。中南海的灯光,遥遥地,辉映在向进发世界科技前沿的星火里。
会战场面,火红脉动,生活,却在坎坷泥泞中前行。
那时,整个国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即便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绝密工程,也是艰苦奋斗。在909基地生活过的人,喝的水,就在河沟取用,喝后容易拉肚子。患上肠胃疾病,在工作人员当中很常见。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和他带领的团队,在909基地艰苦的环境中,没日没夜为国拼命。就在核潜艇进行最后调试工作时,彭士禄被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医生在做手术时发现,他的胃上竟有穿孔自愈的疤痕,那是多么坚强的忍耐啊!彭士禄为了早日建成陆上模式堆,豁出命去干。他说,他喜欢这个工作,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
这是一代人奋斗的缩影。
1970年8月30日,核反应堆首次实现满功率运行。
4个月后的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那一天,是毛主席的生日。
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加入海军战斗序列,被命名为“长征一号”,舷号为401,并授予军旗。那一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日。作为人民军队的创建者之一,年迈的朱德元帅,视察了奋进的人民海军舰艇部队。
中国隐姓埋名奋战在深山的核工业人,没有让人民失望。
909,光荣的名字,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1976年,毛泽东主席辞世。那一天,是9月9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核工业人朝夕奋斗,几年时间就实现了目标,没有让共和国等得太久。
在唐斌的陪同下,我们参访了一处处解密的场所。在那里,我们看到许多珍贵的老照片。一张照片里,科研人员正在安装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压力容器,年轻人盯着容器,眼神里充满了憧憬与自信。容器外面贴着一幅墨痕淋漓的大字。这,仍然是毛主席的话:“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这就是中国人的壮志和底气。
在这里,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几十年过去了,用于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陆上模式堆也完成了它的使命,光荣退役,而就在拆除屏蔽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竟然在铅块底下发现了一行模糊的字迹:“孩子们辛苦了”。这行字,令年轻一代科技人员泪目,这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问候。谁写的?不知道。写给谁的?不知道。在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中,909基地传承的精神与技术,就这样助推一代又一代核电人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在基地,我结识了一位年轻才俊,他叫李佳,刚刚40岁,是基地四所材料与工艺研究室的主任。他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5岁。作为院里各类核燃料元件化工转化技术的负责人,历经我国多类相关燃料制备技术的预研、工程技术孵化的设计、建设与工程运用的全过程。他说,他得知“孩子们辛苦了”事情时就流下泪水,心中一直沉甸甸的。他本科是学习制药专业的,后来,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地学习,现在已经挑起大梁。
2020年1月,曾在国庆70周年庆典上大放异彩的“逐梦兴川”四川彩车在金沙遗址博物馆组装完毕,亮相金沙太阳节,与成都市民分享来自天安门广场的荣耀和喜悦。那一次,我绕着它,看了又看。看着太阳神鸟图案与华龙一号丰碑交相辉映,我突然觉得,这辆彩车在这里亮相,真是太贴切了!我们的远祖,钻木取火,点亮中华文明遥远的火花;今天,他们勤劳智慧的后代,在深山里点亮又一缕蓝光,然后,让它走向海洋,在海底发力,再然后,这簇蓝光熊熊,作为新的燃料,造福华夏大地。即便有一天,“人造太阳”“人造月亮”冉冉升起光耀我们的蓝色星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我们也会含笑向大洋。
祖先筚路蓝缕,开创中华文明,开启我们民族的漫漫征程。我们的基因,与祖先一致,血管里,千秋万代,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住在909基地时,是4月1日。这天晚上,我在树林里独行。2001年4月1日,当某国侦察机非法侵入我国南海领空的时候,在“不开火则南海门户空中主权尽丧”的危急情况下,海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王伟选择了用换命的方式来终结这场入侵。
春雨潇潇,冥冥之中,我仿佛又听到了永不消逝的海天呼号:“呼叫81192,这里是553,我奉命接替你机执行巡航任务,请返航!”“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重复,你们继续前进!”
每当这一天,无数中国人都会想起这两句对话,泪流满面。
今晚,在为人民海军默默铸剑的地方,我又想起了英雄的最后呼号。
继续前进!人民海军一直在奋勇前进!
4月,也是人民海军诞生的月份,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于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白马庙诞生。长江之畔起步,从内河到沿海,从褐水到蓝水,从近海到远洋,驰骋海天,潜游深海。如今的海上长城,核常兼备,舰阵如虹,向着深蓝挺进。
我们住的楼房,始建于1968年,由基地初建时的砖混结构工字型两层小楼改造而成,它的名字叫向海楼。
向海楼,以海为基,向海而生,强核报国。
春雨润物,长夜无眠,索性披衣倚枕。遥远的海,南海、东海、浅浅的海峡,还有更深远的海底,波涛汹涌,伴随着窗外雨中无边林海,那一阵紧过一阵的涛声,一同奔来眼底,涌进心中。手机上,屏上荧光闪烁,手指点画,我用《定西番》词牌的正体与变体,新填兼改动壮词几首,平平仄仄,搅动波涛难平的心海。
“四海浪翻涛涌/龙啸越,马惊嘶,鸟悲啼/风卷八方云送,冷眼星乱时/鹰眼几分浮动,剑光微/(《四海》)”“旧甑屡添新酒/思不断,恨悠悠/尚握一腔孤愤,噎人喉/当年削消无术/壮图难尽酬/举翮呵平恩怨,一壶收/(《东海》)”“浅峡一湾风激/鹰怒击,翼飘飞,亮红徽/鲸渡履波情迫/畅涂天地晖/江海大同旗舞/啸扬眉/(《浅峡》)”“南海云飞浪卷/波沸滚,水炎煎,暗礁滩/长记长空忠烈/鹰锋刺碧天/且待后生挥剑/靖边烟/(《南海》)”。
伴着漫漫长夜,我还可以再填写下去。谢谢几代核动力人,前辈们的苦难辉煌,更有一张张年轻面孔,是你们,用你们心中的火,胸内的豪情,如同裂变聚变的效应,再度点亮、再度刷新我胸中的豪情。
天已经破晓,乳白色的晨光涂亮天地。拉开窗帘,窗外,是一个广场。广场中央,一座红色纪念碑被夜雨洗得鲜亮。
碑上,镌刻着“砥砺前行 不负韶华”八个大字。大字下,是金色字体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歌》:“中国堆谷沐浴着金色朝阳,蓝色海洋激荡着百年梦想,钢铁巨鲸逐海浪,科技强军奏华章……”
回望青山,峰峦叠浪,林海吼涛。
远方的海,陆地的海,心中的海,一起在春风里激荡。
(本文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宣传部安排采访并审稿,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