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深之处万象新
——四川省邛崃市南宝山镇乡村振兴建设走笔


 

    总有一些地方,装满了关于美丽乡村的全部想象。苍山滴翠,夏风微凉,雨后的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花果香甜,淳朴的笑容里诉说着时光温热,岁月静好……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四川省邛崃市的南宝山镇。

    近年来,南宝山镇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进邛崃市龙门山生态价值转化先行区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打响“天府羌寨·云上南宝”品牌。同时,南宝山镇结合省级文明村(镇)“三美”示范点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等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成功入选第五届四川省文明村镇。

    孝老爱亲成风尚

    文明乡风润民心

    记者到达南宝山镇桃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时,正巧碰上蒲公英志愿服务队召开“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动员会。

    记者跟随志愿者们的脚步,来到了89岁的独居老人李连芬的家中。队长石勇小心翼翼地将老人扶到向阳的阴凉处坐下,蹲下身陪老人唠起了家常。在详细了解了老人的需求后,志愿者们一起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给庄稼地清除杂草。

    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李连芬说她的心里感到“特别踏实”。阳光滑落屋檐,斜照在老人笑意盈盈的脸颊上,这样美好的画面就是石勇和志愿者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道路上一往直前的动力。石勇说:“每当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我都会觉得我们的活动意义非常。”

    在南宝山镇,有许多像石勇这样的青年党员志愿者。他们以青春之我,扎根基层发光发热。近年来,南宝山镇机关、村(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广大志愿者尤其是青年党员志愿者,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全面推进各村(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关爱孤寡老人”“城乡环境治理”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南宝山镇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用心用情用力,解民之所需、行民之所盼,让居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与李连芬老人道别后,记者又跟随志愿服务队来到了69岁的孙富彬家中。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孙富彬夫妇俩笑得合不拢嘴,赶紧拿出新鲜的橘子热情地招待每一位志愿者。说起平日里志愿者们对老人的关怀,孙富彬提高嗓音说道:“这些志愿者好得很!”他告诉记者,志愿者们不仅逢年过节会到家里慰问,平时生活里遇到什么问题难题时,志愿者们也会上门解决。

    在一众志愿者中,孙富彬指了指孔玉凤说:“这个姑娘就是我们家的常客,而且她还是我们邛崃市的孝亲敬老先进个人。”

    “孝老爱亲”是孔玉凤留给记者的初印象,也是南宝山镇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近年来,南宝山镇广泛开展好家风、好家规、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孝子孝媳评选活动,以优秀典型引领优良风气,营造出“事亲以敬”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良好氛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通过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和孝老爱亲文化活动,选树百姓身边的先进榜样,我们的年轻人更加懂得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也更加舒适幸福快乐。”桃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明东说道。

    “农商文旅”齐发展

    产业兴旺助振兴

    南宝山镇之行的第二站,记者来到了每年盛夏都会在邛崃市民朋友圈里刷屏的直台村。村子顺山势依坡修建,错落有致的羌式民居,静谧悠长的青石小径,羌韵十足的喊山走廊……集高山生态游、羌俗风情游为一体的新羌寨,成为不少游客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直台村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跨市州异地安置羌族移民村。直台村聚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依托独特的文化优势、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农商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产业发展新格局。

    直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学平介绍,直台村通过引进社会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四川省面积最大的高山蓝莓产业基地,形成以蓝莓种植带动产供销及深加工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推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20余家别具一格的“羌家乐”。举办高山蓝莓节暨羌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活动,激发文化旅游发展新活力,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曾经“靠山吃山、看天吃饭”的村民,如今依靠着种植高山经济作物、发展特色羌文化旅游等多途径增收致富。陈学平说:“现在我们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0余元,较2007年增长了近8倍,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临近中午,村民何永君和陈英夫妇开始忙碌起来。将洗净的土豆煮熟后晾凉去皮,待土豆里外彻底凉透后,放入石槽中捣碎,捶打至拉丝且无颗粒时,盛入碗中配上秘制的蘸碟,一桌羌餐中必不可少的洋芋糍粑便完成了。这是夫妇俩的拿手好菜,同时也是他们农家乐的特色体验项目。游客们不仅可以享用美味佳肴,也可以参与其中体验捶打的乐趣。

    2017年,常年在外打零工的何永君响应村委的号召,返乡经营起了农家乐。每年旺季时,6间客房全部住满,月收入近万元。“这几年村里发展得好,我们也跟着沾了光。农家乐的收入加蓝莓地的收入,不仅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还能陪伴在老人和孩子身边。”谈起现下的生活,何永君和陈英夫妇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日异月殊、愈发宜居的直台村,是南宝山镇9个村(社区)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南宝山镇打破老路子,发展新业态,开拓新渠道,先后建成高山蓝莓、有机老川茶、猕猴桃、藤椒等5个千亩农业产业基地和700亩苋草鱼养殖基地,打造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带。与此同时,南宝山镇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对全镇自然生态景观、历史遗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深入梳理,按照“观光游憩型、情感体验型、运动养生型、休闲度假型、文化创意型”五大“旅游+”产品,重点策划包装静室村云海山庄、木梯村和直台村羌文化特色村寨等12个项目,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传承非遗兴文化

    培根铸魂育新人

    整理手中的彩线,翻转指尖的绣花针,这是绒线交织的美丽舞蹈,一朵朵绽放的娇俏的花朵定格其中精彩。罗鲜群是邛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羌绣绣品色彩艳丽明快,构图精巧严谨,图案生动有趣,总是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罗鲜群从小便跟着母亲学习羌绣,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如今,她正把这门技术毫无保留地传递到下一代年轻人手中。受南宝山镇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负责人的邀请,每周三她都会义务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她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一代喜欢和传承这门手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南宝山镇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结合当地实情,积极探索“非遗+旅游+文明”的发展模式,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羌族非遗文化培训、羌族非遗产品展示、羌族非遗技艺活态展示和传统表演艺术展演等,进一步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南宝山镇坚持以“送文化”与“种文化”双向建设为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桥村,以赵家祠堂文化传统延伸与现代创新,打造的“民俗文化”深入人心。在川王村,以乡贤为主力军,打造返乡返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的“乡贤文化”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帮扶建设等方面凸显作用。在郑家小区,农民运动会、文艺表演专场会备受欢迎,电影放映、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培训讲座等软硬环境建设的提档升级,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家园。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如何绘就“产业欣欣向荣,乡村美美与共,生活蒸蒸日上,治理井井有条”的秀美画卷?南宝山镇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当前:B2(2022年05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