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皮叶子小麦粑
周小丽

 

    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两千多年前抱石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我的老家,端午不仅有吃粽子的习俗,还会有庆祝丰收的小麦粑隆重登场,给这个节日平添了一份甜蜜和喜庆。

    皖南山区一带,凡是用各种粮食加工后的粉末制成的食品都叫粑,譬如米粑、小麦粑、荞麦粑等等。山乡人家的粑,就地取材,总是带着一股乡野的气息,诸如清明的小蒜粑(也叫清明果),放入的是野生的小蒜,香得很;三月三的蒿子粑,必须得加蒿子,美味又健康。至于端午节的小麦粑,食材上倒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是蒸制粑粑的工具。

    用来做小麦粑的麦粉必定是用当年的新麦碾成的。虽没有经过精细的加工,麦粉并不是很白,但麦香却更浓。和面时加入老面(已经发酵过的面)或是甜酒曲进行发酵,虽然过程略慢一点,但是香味却更地道。揉面之前,母亲必定要叫上孩子去采集一些树叶。一种是留皮叶子,阔大呈五角形,叶面略带一些白色的小绒毛。我不知道这种树的学名,只知道它的皮是青绿色的,而且皮很有韧性。村子里的人,粪箕耳子断了,箩筐边缺了,就拿起一把刀,砍下留皮树,剥下皮即可解决问题。因为总是不断被砍,所以这种树便总也长不高,倒是方便了采集留皮叶子的孩子。还有一种是杂刺树的叶子,它的叶片对生呈椭圆形,叶面光滑,是做小麦粑最好的工具,但因为长在荆棘丛中,不太好寻找,故而我们还是以摘留皮叶子为主。采回的留皮叶子用清水洗净后,一个个摆放在堂屋的簸箕中,绿色的叶片托着白色的面团,像是白生生的胖娃娃,煞是好看。

    面团需要完全饧发呈蓬松蜂窝状才能上锅蒸制。在馋嘴的孩子们心里,等待的过程何其煎熬。掀开盖布好几回,看那面团像是睡着了,老是老样子,一点都不变。这样转悠了几圈后,终于盼到面团上锅蒸制了。十来分钟后,一开盖,随了蒸汽的氤氲,小麦粑的香味飘了满屋满院。那香味裹挟着新麦粉的麦香和留皮叶子的清香,从鼻孔丝丝缕缕地透入心窝,好闻得很,让人忍不住耸耸鼻子贪婪地多吸上几口。

    刚蒸好的小麦粑,留皮叶子已不再青绿,变成微褐的茶绿,烫烫地拿来一只,两只手抛着倒倒吹吹,待到稍凉,就可以将留皮叶子轻轻扯开了。仔细看,小麦粑的底部还清晰地模印着留皮叶子的脉纹呢。手里的小麦粑热热暖暖,软软糯糯,几乎不用牙咬,直接就化在口中。在唾液的分解融化之下,叶香麦香更浓了,刚想仔细品,小麦粑却不见了,舌头再找,却寻出丝丝的回甜来。怪了,也没人在面团里放糖啊?细想来,原是那新麦粉本有的微甜。吃完舔舔手指,满手都有隐隐的麦香。

    羁旅途中,我也曾多次尝过别地的麦粑,却总也吃不出记忆中的那种香味,想来,是少了家乡的留皮叶子吧。

 

当前:A4(2022年06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