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明创建 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张岳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为根本任务,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为主要形式,推动全省城乡环境面貌、社会公共秩序、公共服务水平、群众生活质量等持续改善。

    文明城市

    ——颜值素质同频共振

    “我们这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增设了自动泵,遇暴雨天气积水达一定水位后,水就自动被抽到雨水管网中排出。”霍山县文峰社区水电金融小区改造工程项目经理孙欢介绍。今年3月,该小区改造工程实施,除增设自动泵外,还改造了单元门雨棚、屋顶、停车场、强弱电等。

    六安市今年实施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涉及45个小区、429栋楼、6508户居民。“我们将围绕打造信仰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共享之城的目标,做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精细化、项目化、常态化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着力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六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李品说。

    在新一轮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六安、亳州、池州、淮南等4个提名城市掀起阵阵“文明风暴”,人民群众在不断升级的人居环境、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中享受“创建红利”。最近3个创建周期喜获丰收,安徽省有12个省辖市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当涂、天长、巢湖等8个县(市)入选县级全国文明城市,历届总数位居全国第三。

    安徽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地各部门担当作为、合力合为,干部群众热情参与、拼搏奉献,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心心相印。

    江淮大地,全国文明城市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一座座“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扮靓锦绣安徽,绘就社会文明的美好画卷。

   文明村镇

    ——山美水美民风更美

    行走在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石马村,目光所及皆风景如画:一座座农家小院干净整洁、错落有致,沐浴在阳光下、浸润在微风中,清新而不失古朴。

    青山绿水,天赋于皖。近年来,安徽各地各部门先后实施“三线三边”综合治理,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下大力气破除农村环境痼疾,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环境美是外延美,民风美是内涵美。“我们坚持城乡联动、一体发展,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任务,推动各类创建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江淮大地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大家都知道大操大办是陋习,但又觉得抹不开面子。现在村里有了红白事章程,大家按章程操办就没有了攀比和挣面子的心态。”潜山市源潭镇源潭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座谈会上,村民罗新说的心里话赢得阵阵掌声。源潭镇弘扬源潭乡贤文化,推行“一约四会”等村民自治制度,破除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陋习,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尚。

    乡村之美,美在乡风民风,美在文化生活。泗县刘圩镇的集市、广场、村头、田间,处处都有志愿服务文艺演出小分队的身影,村民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丰富精神世界、共享美好生活。

    随着创建文明村镇工作深入推进,安徽225个全国文明村镇宛如明珠镶嵌在江淮大地,乡风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辉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文明单位

    ——内外兼修温暖服务

    文明单位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城市发展的排头兵、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黄山市税务局立足黄山市税务党建馆、中国徽州税文化博物馆和黟县徽州税文化展示馆的区位及品牌优势,设立特色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政策宣传,让税收宣传月充满“文化味”。“我们将继续利用好徽州税文化博物馆、黄山市税务党建馆等阵地优势,开展税收宣传和普法活动,推动惠民政策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落地落实。”该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福伟说。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是文明单位始终如一的创建宗旨。

    “虽然未到上班时间,但已有不少人在窗口开始办理业务,办理时间延长了,办事也顺畅了,政务服务非常人性化。”宣城市民王莉说。宣城市政务服务中心交通运输综合窗口深化“延时服务”“来了就办”“周末不休息”延时服务制度,不断提升服务质效,优化办事体验,提升政务服务温度,以实际行动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

    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宣城市聚焦窗口行业创建,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文明单位要坚持问需于民,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援助、应急救援、科技培训、水电维修等专业志愿服务,引导干部职工在帮助他人、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提升道德境界,引领社会良好风尚。”宣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梁能文说。泾县人民法院“与法同行”志愿服务项目连续10年为群众提供专业司法服务,成为文明单位创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安徽,304个全国文明单位和1629个省级文明单位,始终保持奉献社会情怀,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让文明单位创建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将文明指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文明家庭

    ——爱国爱家相亲相爱

    “作为文明家庭的一员,我时刻牢记荣誉背后的责任,以实际行动为文明家庭增光添彩。”南陵县文明家庭成员陶金川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陶金川一家三口克服困难、奋战在抗疫一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安徽省城乡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32户家庭获评全国文明家庭,99户家庭当选省抗疫最美家庭,20户家庭当选全国抗疫最美家庭。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筑牢社会文明基础,公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在青阳县朱备镇江村,提起张海香一家,街坊四邻交口称赞。15年前丈夫离世后,张海香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重担。后来,她重组家庭后依然悉心照顾前夫父母,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一家人和睦美满。

    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家庭文化传统。安徽省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重点,倡导和践行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我爸爸妈妈都是英雄,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如果身体合格,我也去捐献造血干细胞。”淮北市的全国文明家庭成员赵怡凡说。她爸爸赵波、妈妈张秀丽都是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先后帮助两名白血病患儿获得重生,点燃了两个家庭的希望。

    小家传大爱,涵养好家教。近年来,安徽省以“皖家传大爱,共筑家国梦”为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风家教主题宣传展示活动,充分发挥了家庭家教家风在培养时代新人和弘扬时代新风中的重要作用。

    文明校园

    ——以德树人春风化雨

    “学校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为重点,结合实际探索少先队活动的运作机制,充分发挥我校德育组织的作用和教育功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冯璐说。

    红旗闪耀引航前方,星火少年奋发成长。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不断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充分挖掘学科德育元素,把思想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积极开发入学礼、毕业礼德育主题课程,在学生心中播下“红色种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深培厚植家国情怀,引导青少年增进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近年来,安徽各地各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思想道德建设好、领导班子建设好、教师队伍建设好、校园文化建设好、优美环境建设好、活动阵地建设好的标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全省90所学校跻身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行列,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这是我剪的窗花,漂亮吧!白老师的讲解,让我了解到剪纸的由来,动手完成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我太开心了。”黟县宏村镇乡村少年宫的学生程乾激动地说。

    黟县宏村镇乡村少年宫,以学校为依托开展“遇见红色剪纸,传承民俗文化”活动,邀请徽州剪纸传承人白友志,面对面讲解,手把手教学,精心指导操作工序,带领同学们剪出一张张美丽的窗花。

    乡村少年宫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点燃孩子梦想。近年来,安徽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328所,各地自建项目400多所,实现“一乡一宫”全覆盖,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前:1版(2022年06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