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亮点频出有声有色
涓滴汇大海,文明闪光辉。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中,北京市石景山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下足“绣花功夫”,通过强基础、建载体、抓特色等,向细节要质量,向痛点要进步,措施得力,亮点频现,为全区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旅程中增添更多精彩注脚。
亮点1 优化升级防控举措
“请大家准备好身份证,保持两米安全距离,有序排队。”在鲁谷街道衙门口核酸检测采样点,一条条“两米线”整齐划分,线上印制的内容,既有“文明连着你我他,新风吹拂千万家”“开展垃圾分类,共建美丽家园”等宣传标语,还有“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等防疫宣传标语和古诗词,将普通的距离线、安全线变成了宣传线,在引导居民有序排队进行核酸检测的同时,让文明创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两米线”只是石景山区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的一个缩影。为方便辖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居民进行现场检测,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还在17个核酸检测采样点设置了绿色通道+专人服务,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服务,减少他们的等候时间,用细心、真心和耐心服务好每一位居民,用文明的力量守护居民健康。
在京源路社区23号院,为了方便学生和上班族节省采样时间,提高核酸检测效率,社区分时段安排好不同人群的检测时间,8点前是学生和上班族集中采样的时间,同时对其他人群也进行科学安排,争取效率更高、服务更专业,将文明体现在细节里。
在老山城市休闲公园停车场采样点,针对绿色通道的设置一直在优化。考虑到绿色通道对应人群较多,有时也需要排队,工作人员为他们专门开辟了一块树荫处供大家短暂排队休息。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的就是让群众生活便利、称心。在疫情防控下,石景山区从群众的安全、便利等方面入手,尽可能地给居民提供便利,让居民在一点一滴中感受城市文明的温度。
亮点2 “小微空间”改造带动城区治理新格局
精巧点缀区域边界的公共绿地、融入创意元素的休闲座椅、便捷的人行通道……近年来,石景山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注重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与环境品质提升,积极推进小微空间改造项目,把看似不起眼的街巷边角地、居住闲置地等进行精细化设计,着力为居民提供优质、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古城东街公园北社区中医院西侧有一处三角形绿地,存在绿化品质不高、设施相对陈旧、安全隐患与噪声污染等问题,难以满足周边群众对休闲及通行的需求。对此,八角街道联合设计团队进行入户调研,并针对居民的需求计划将其“升级”为承载通行、降噪、休闲等多重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中医院旁的难得绿地,这里还将巧妙地融入中医文化元素,让有限的空间延展出更多“精彩内容”。
为保障设计的精准度,石景山区立足于“为群众办实事”的出发点,在改造中积极探索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并在设计完成后,再次组织设计团队现场向居民解释空间功能,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
小微空间改造提升项目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缩影和真实写照。下一步,石景山区将继续构建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真正为群众打造更多好看又实用的公共空间。
亮点3 垃圾分类实现智慧化管理
垃圾分类处理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石景山区不断提升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能力。
近日,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永东北社区垃圾分类驿站正式启用,这标志着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向智能化、现代化又迈进了一步。该垃圾分类驿站分为驿站及低碳生活馆两部分,集便民服务、回收利用、宣传教育等功能于一体。
而在该垃圾分类驿站中还有一个垃圾分类“神器”,它能将“吃”进去的蔬菜、果皮、五谷杂粮等厨余垃圾,通过集成破碎、压榨、杀菌烘干、生化处理等步骤分解成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作为美化社区环境的花卉营养土,还可以赠予居民家用养花,真正达到“分类减量、资源利用”。
为引导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该垃圾分类驿站还粘贴了详细的垃圾分类明细表,可以帮助居民正确分类,同时配有最新型的智能投放系统、自动感应门、刷卡器及自助礼品兑换机,前来投放的居民将可回收物按照纸张、金属、塑料等类别细分,称重后获得相应积分,储存在个人“绿色账户”中的积分可用来兑换相应礼品,该做法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同时,为促进垃圾源头减量,石景山区还严格落实《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要求餐饮经营者、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和旅馆经营单位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并设置醒目提示标识,为一次性用品使用套上“紧箍咒”。此外,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垃圾减量宣传活动,向居民和餐饮单位普及减少一次性餐具等生活垃圾的必要性以及变废为宝的小妙招,号召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打好“垃圾减量”攻坚战,助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
一个个闪耀的创建亮点,托起了这座城市的文明梦。如今,行走在石景山区的大街小巷,一步一景,无不让人感受到文明城区创建的强劲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