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吧!为了水清岸绿 鱼翔浅底的梦想
陈思安

 

 

    水是生命之源。优美清澈的河流湖泊、干净健康的饮用水质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盼。

    近日,水利部制定印发《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最高检、水利部联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水治理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

    这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展的“碧水保卫战”的又一点进展。

    无论滚滚江河、浩渺湖泊,还是涓涓流水、潺潺小溪,都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忠实践行“两山”理论,扎实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让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治水策

    河湖长制扎实推进,联结起更多护水力量

    6月15日清晨,四川省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村河长钟大春骑着电动车,沿着村内8.7公里的河道对花园河、清水河、三岔河展开日常巡查。这三条河流将汇入三星堆遗址附近的鸭子河,为广汉市民提供日常饮用水,并最终流入长江上游重要支流沱江。

    停车、巡查、拍照、在护河微信群中通报情况……一连串动作钟大春一气呵成。他说,花园村地处葛仙山风景区腹地,长期以来由于农家乐排污、游客遗留白色垃圾,加之河道清理不及时等因素,一度被叫成“黑臭水”。为护好母亲河,村里老少全上阵,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如今河里已能见到对水质要求极高的冷水鱼。“村民的护河意识也在治理过程中提高,护河支出从2016年的27万元,降到如今一年花不到7万元。”

    四川设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1万余名,截至目前,四川流域各级河长先后巡河巡湖67万次,排查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8.5万个。包括河长制在内的联防联控措施,不仅让四川“每条河都有人管”,也让流域水环境持续向好。

    变“分散治理”为“协同治理”,实现河湖长从“有名”到挂帅出征,是四川水污染防治的攻坚之道。

    “看住斧头护山林,管住垃圾保水源,家门口的河干净了,乡村更美了。”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马鞍山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吴军定期巡河。陕西的呵护河湖也讲究“协同”,治水治岸治绿一体推进,设立河湖长3.53万名。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河湖长制扎实推进,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对2021年落实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内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199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其中,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滦平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江苏省淮安市,浙江省丽水市,安徽省蚌埠市,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等15个地方因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获得督查激励,将在安排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时适当倾斜,用于河长制湖长制及河湖管理保护工作。

    位列督查激励名单的安徽省蚌埠市地处淮河中游,境内河湖众多,共有15条河流、9个湖泊,河湖管护任务繁重。2021年以来,蚌埠市河湖长共开展巡河巡湖11.92万次,发现、解决河湖问题1906个。

    蚌埠市水利局负责人表示,通过创新整改机制、综合施策、常态化长效管护,使得境内河湖常态青绿。蚌埠市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沟塘,推动河湖管护向农村小微水体延伸。同时,进一步深化“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机制,2021年以来下发检察建议书167份,开展检察、公安等联合执法25次,拆除非法采砂船只9艘,拆除非法养殖点、违章建筑等1200余处。

    “河湖长+检察长+警长”在甘肃省河湖突出问题整改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不久前发布的《甘肃省2022年河湖长制工作要点》,今年,甘肃将全面强化河湖长制,统筹推进七大任务落实,持续改善河湖面貌,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为此,甘肃将有针对性地加强河湖长培训,以长江、黄河流域为重点,开展河湖长牵头,检察、公安参与的联合巡查,携手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整改。

    聚焦于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向小微水体延伸,近日,黑龙江省发布了第5号总河湖长令——《黑龙江省在小微水体实施河湖长制工作方案》,以解决河湖污染源头问题,进一步将闭流区泡泽、沟渠、坑塘、塘坝等水体纳入河湖长制管理体系。在现有河湖长制组织体系范围内,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小微水体河湖长体系并明确职责。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湖长制全面强化,省市县乡设立四级河湖长30多万名,设立村级河湖长90多万名。

    升级版

    建设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河安湖晏景美惠民生

    清水长流,惠泽亿万百姓,江河迤逦,扮靓美丽中国。

    华灯初上,在江苏南京六合区雄州街道新篁河山北社区土桥叶组段,三三两两的人群漫步河堤,河面上微风吹拂,送来阵阵笑声。

    新篁河是当地群众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得益于幸福河湖工程的实施,从2018年至今,雄州街道先后投入1.2亿元对沿岸进行提档升级,不仅提升了堤防等级和防洪水位设计,而且新建沥青道路,迎水坡铺设砼护坡、生态护坡和草皮护坡等,也拓展了周边群众休闲活动的范围,形成了一道防洪达标、风景优美、生态良好的绿色景观廊道。

    “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做好新篁河两岸沿线的治理,建设幸福河湖,以河长制为抓手,加强水域岸线管控,规范河道管理秩序,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实现河道功能永续利用,擦亮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雄州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要河道实现功能永续利用,还要它承载一方水土文化。从今年起,栖霞区9个街道都依托自身特点,结合河湖形态,打造“幸福河湖驿站”,讲好河湖故事,宣传爱水护水理念。“驿站计划选择在河道现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与周边环境融合度较高的河段,方便周边居民前来打卡,驿站还将设置景观小品和宣传展板等。”栖霞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道。

    栖霞区今年将依托北十里长沟西支建设具备政策宣传、文化体验和生态景观三大功能的综合性幸福河湖主题公园。同时,进一步深挖资源优势,将周冲水库建成特色鲜明、综合功能完善、群众认可度高的幸福河湖精品。“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河湖不仅成为地标,更希望成为大家心中家乡的记忆。”栖霞区水务局工作人员说。

    根据南京市幸福河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区内河湖实际,栖霞区计划到2023年建成幸福河湖18条。

    从南京沿长江来到下游北岸的泰兴,这里依江而兴,水系丰富,形成了水绕城、城抱水的独特景象,街河并行,近百条河流在城中蜿蜒流淌。去年,泰兴市累计建成幸福河湖264条(个),省考个性指标位居江苏第一。

    今年,泰兴将推动幸福河湖建设纳入各地民生实事项目,全力打造“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确保完成1020条(个)的建设任务。

    泰兴市水务局局长许习锋介绍,今年泰兴将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水目标,积极“水韵泰兴”工作品牌。泰兴市还将对照省、市幸福河湖建设标准,高标准完成泰州市下达的166条幸福河湖建设任务,着力打造三个幸福河湖示范区,确保“十四五”期间建成区幸福河湖建设全覆盖。

    位于泰兴市虹桥镇西南角的六圩村幸福河湖示范区内共有10条河道,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幸福美好水生态环境需要,六圩村将水系连通,因地制宜在河道两岸设置休闲健身区、文化生活广场。“过去我们这个河在没有整治之前长得都是杂树杂草,村里组织实施环境整治以后,我们老百姓从内心感到很高兴,晚上有了路灯,我们的安全感也是大幅提升。”村民老韩说。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成立以党员志愿者、村级监察联络员、应急消防救援员等为核心的“五水共治”志愿者队伍,对镇内的昌化溪沿河环境卫生、小微水体、生活污水排放等开展日常巡查并定期组织开展防汛应急演练,守护幸福河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5月19日,甘肃省第一批4个美丽幸福河湖创建试点全部通过省级验收。

    开展美丽幸福河湖创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保障。据甘肃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创建地将要以通过此次省级验收为新起点,继续加强河湖管护力度,扛牢河湖管护责任,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扩大河湖示范带动效应,引导广大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监督者”,不断增强公众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助推河湖管理保护再上新台阶。

    卡关键

    建设节水型城市,统筹构建健康水循环体系

    河湖治理,其根在加强用水管理,合理配置、开发、利用水资源,形成科学的用水体系,不超量用水,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数据显示,全国城市用水总量只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0%左右,但却支撑了全国60%的人口和70%以上的GDP,“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体系”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近年来,安徽宣城宁国市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融入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理念,全面加强河湖空间的严格管控。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持续推进机制创新,使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深入推进。同时,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工作方针,充分考虑河湖水资源禀赋条件,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将用水定额贯穿于取水许可、用水计划、水量分配、用水效率评估等取用水管理全过程。

    突出城市建设整体性、均衡性,对重大产业布局、项目集中区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致力打造节水型精美城市典范。

    统筹农业、工业、城乡、区域四个层面建设,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用水行业,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保障节水优先落到实处。农业节水方面,加大节水农业节水灌溉项目投入,建设高效输配水工程等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工业节水方面,严格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和水平衡测试,目前共成功创建省市级节水型工业企业5家;城乡生活节水方面,通过管网延伸合并、改扩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全市24.8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并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推广节水器具使用,强化用水器具和公民用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城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在10%以内;区域节水方面,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工程,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宁国市只是近年来全面系统推进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的一个样本。2015年,我国确定5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在缓解城市内涝的同时,开展雨水收集利用。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130个国家节水型城市。

    同时,污水资源化利用扎实开展。据初步统计,2021年全国城市再生水利用量达161亿立方米,比2020年提高18.9%,有助于减少城市新鲜水取用量和污水外排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着力构建城市健康水循环体系,持续深入推进城市节水工作,使节约用水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社会的长期关注与广泛参与。

    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愿景正在许多地方变为现实,水生态环境改善正惠及亿万群众。

当前:4版(2022年06月2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