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整合各方资源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长效
林洛 马晓虹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提升六大能力”的总要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为抓手,创新方式方法,整合各类资源,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常态化长效化,争当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的“排头兵”。

   整合行政资源 构筑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

    高站位推动。市委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29家单位为成员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以市委办名义印发《西宁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西宁市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工作方案》。

    高标准建设。印发《西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考评体系(试行)》,明确组织保障、阵地建设、资源整合、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成效评估等6个评估项目、24条评估内容和61项评估标准,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连续两年安排80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在全市打造16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点,推动“一村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建设。

    高品质服务。组织各县区人员赴山东、江苏等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每年召开现场观摩会2次,对全市1200名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实现培训全覆盖。全市117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均制定年度活动计划,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和“需求清单”,并在固定醒目位置公示张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活动。

   整合阵地资源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

    打造线下阵地。盘活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现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健身体育“五大平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市累计建立五大类平台885个。

    构筑网络阵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创新志愿服务新模式,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大数据”体系,实现“百姓点单、中心派单、服务办单”,让“群众吹哨、服务报到”。

    融合媒体阵地。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两个中心”“双轮驱动”共育平台、共同进步,开通文明西宁、文明大通等市县级各类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等30多个,利用“理论+文艺+网络”等形式,用“打搅儿”“西宁贤孝”“青海道情”“河湟皮影戏”等宣讲党的理论政策,拓宽与群众面对面、屏对屏、心贴心的联系服务渠道。

    整合队伍资源 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引擎”

    抓好志愿者招募注册。依托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严格落实《西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立起志愿者信息库,实现志愿者人群全覆盖,全市注册志愿者33.54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达38.29万小时。

    做大志愿服务队伍。把队伍建设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首要任务来抓,组建理论宣讲、科技科普、党员先锋等17支西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其他市直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组建本部门志愿服务队伍,各中心组建8支常备志愿服务队及群众身边的N支志愿服务队伍,76个所和1093个站结合实际,均成立了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

    完善志愿管理体系。把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等创建测评体系。建立健全登记注册、组织培训、活动记录、评选先进等表彰激励机制,设立“爱心超市”“时间银行”“红色存折”等积分兑换政策,为4205名志愿者每人购买保额10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整合活动资源 激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力”

    注重紧贴中心工作。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与党史学习教育、移风易俗主题实践活动等深度融合,设计和开展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2010年至今,共选树市级及以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84人,有2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注重深化联点活动。全市126家企事业单位实现联点社区全覆盖,建立“资源清单”,每个单位为联点社区每年解决3-5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将“居民需求清单”和“职能部门资源清单”内容进行有机衔接,实现“供需对接”,确保服务项目多样化、服务内容精准化、服务效果明显化,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惠民。

当前:A2(2022年06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