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生活是舞台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然而,当下一些文艺工作者没有准确抓取那些热气腾腾的素材,想去采风的多,能付诸实践的少。当创作的很多环节成为“走过场”,作品的质量和吸引力不言而喻。
主创团队没有采风,或者采风变为“走过场”,这样的作品因为缺少生活的积淀,观众不会觉得亲切,更不可能被打动。比如近年来一些展示英模人物事迹的作品,主人公塑造模式化、类型化。更有一些主创人员不善于讲述英模人物具体行为背后的动机。主人公第一幕可能意志消沉、缺乏勇气,但第二幕突然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英雄。这种“不讲理式”的进步,让观众看得莫名其妙。其实,英模人物本身的事迹都十分感人,只要深入了解,总能找到发光点,找到观众与英模人物之间的心灵契合点。这些寻找都需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完成。
舞台艺术创作固然有各种门道,但也需要遵循一些客观规律。舞台作品一些剧情设置或者故事走向的逻辑硬伤,基本是创作者闭门造车导致的。比如有的编剧写新时代的农村戏,内容不符合当下农村的实际,最容易露马脚的是,不了解当地的语言风格,如果写个南方戏,用了北方官话,或者写西南的故事,用了东北的方言,岂不是南辕北辙、胡编乱造。
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不应该拘泥于细节。这有一定道理,但不能据此为离谱的创作开脱。作品创作中,舞台艺术创作人员不再去采风,或者走马灯一样地采风,舞台角色再多,也都是编剧一个人的“单口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