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声音,也需要父母倾听自己的声音。你知道孩子的真实意愿吗?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不管什么情况,家长都要学会倾听,等孩子把话说完,考虑孩子的感受。
孩子不小心摔倒,家长通常的做法是一边用脚跺着地面,一边安慰孩子:“不痛,不哭,没关系!”这就是忽略孩子感受的具体体现,你又不是孩子怎么知道孩子不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予孩子同情,教育孩子下次注意安全,不再摔倒。
闺蜜喜欢带女儿逛超市,可孩子总是闷闷不乐,甚至哭闹不愿进去。闺蜜很费解,偶然一次,闺蜜蹲下帮孩子系鞋带,才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孩子眼中的“超市”与她所见的“超市”完全不同,她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看到的是毫无表情的货架、来回摆动的大腿、手臂。家长不能替代孩子的感受,只有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
同事有了二宝后,忙得脚不着地,常忽略了大宝的存在,被“分割”爱的大宝,经常用哭闹、喊肚痛,来吸引妈妈的“重视”拥抱。当同事明白这个原因后,马上改变策略,除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关爱大宝外,还动员大宝一起来照顾二宝,分享全家的快乐,渐渐地大宝的笑脸增多了。倾听孩子内心,试图去理解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希望。
本来答应女儿周末回乡下的姥姥家,可是单位临时有事需要加班,我及时跟女儿解释,女儿尽管有些失望,但也接受了。“妈妈(爸爸)说话不算数!”你的孩子有没有这么说过你呢?很多时候,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去做一件事,就随口对他们许下承诺,当承诺无法兑现时,常常让孩子伤心失望。如果家长实在是因为有事而爽约,就应抛开大人的架子,跟孩子诚恳道歉,并做好解释,让其自尊心得到尊重,把对孩子的影响减到最小。
家长如果不能做到与孩子沟通,孩子就会对家长关上心门。选择上什么特长班,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家长一厢情愿和世俗功利的观点,孩子并不领情,也学不好;孩子主动诉说烦恼和心事,家长要坐下来,放下手机,认真倾听,还要不时给予共情,孩子会感恩你的关注;家里的一些大事小情,要让孩子一起参与讨论、决策,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才能大增,同时还培养了孩子待人处事的能力素养。孩子天生是生活家、艺术家,更是教育家——那些藏在童真深处的单纯、善良,那些看似幼稚实则隽永的话语,总能让人醍醐灌顶。
反之,一切忽略孩子感受,以权威自居,单向地向孩子发号施令,包办代替,过分关心、过度要求、过多满足。看似“为你好”让孩子少走弯路的做法,很多时候会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价值感。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指导,才是家庭教育的应有外部表现,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喊、央告、恳求。”孩子有了困惑,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孩子有小进步,家长要常点赞,增加孩子价值感,助力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一角清净地”。诗人泰戈尔的教诲言犹在耳。那就请家长温柔地对待这些可爱的孩子吧,理解并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为他们创造出一个精神富足的童年。为此,家长要设身处地努力做到:一是大胆放手让孩子独立。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要常说:“你来试试看”;培养心理上的独立性,要常说:“这件事,你可自己决定”;培养学习上的独立性,要常说:“我看到你的进步了”。二是倾听孩子的呼声、需求和期待,理解孩子的难处、尴尬和矛盾。三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兴趣和意愿,理解孩子的情绪、失落和暂时落后,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建议。四是学会换位思考,常想“如果我是孩子”,是否能够接受现在的家庭教育和氛围,是否做到了用细心去感受孩子、用真心去了解孩子、用爱心去读懂孩子、用耐心去贴近孩子。以情换情,以心换心,父母懂得换位思考,才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孩子有时像一片云,让人捉摸不定;有时像太阳,若隐若现。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秘密花园,需要家长用心去探索。爱孩子,就要蹲下身来用心去和孩子沟通,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用心去尊重并接纳孩子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