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成为城市最美的底色
——福建厦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巡礼
厦文

 

    自2005年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至今,福建省厦门市已连续六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对一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至高褒奖,文明的种子已在厦门扎根生长,持续为广大群众带去获得感幸福感。

    ◎ 全民参与:

    踊跃实践民生实事 助推弘扬文明新风

    历次考评中,市民对文明创建的支持率和满意度都保持在98%以上,这离不开厦门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努力。

    文明新风外化于行动。在城市,打造“文明创建随手拍”平台,发动市民一起做“啄木鸟”,让城市管理问题无处藏身;寻找“最干净小区”活动,将创建目标聚焦到离群众生活最近的地方。在乡村,文明村镇评选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一批“新乡贤”被推选出来,他们孝善齐家,垂范乡里。“快乐健步走,文明齐动手”等精神文明建设主题实践和“文明行为示范月”活动,激励市民不断保持爱城爱家的责任心。

    文明春雨润物无声。厦门积极发掘群众身边的“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先后涌现“全国文明家庭”游文晃家庭、陈清洲家庭等先进典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助全市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着眼未来,立德树人。

    ◎ 爱心筑城:

    传承接续志愿精神 锻造“爱心厦门”城市名片

    多年的文明创建,涵养了厦门市民热情友善、守望相助的精神品格。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爱心厦门”的重大部署,文明风尚蔚然成风,爱心队伍持续壮大。

    目前,厦门共有注册志愿者92万多人、志愿服务团队超过7000支,在交通枢纽、重点路口、社区学校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第一线,奉献光与热。2020年,《厦门经济特区志愿服务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厦门将目光投向最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动员社会各界深入实施爱心助残、爱心敬老、爱心济困、爱心扶幼、关爱特殊岗位工人“五大行动”,推动健全爱心结对、爱心捐献、爱心志愿服务、爱心文化“四大机制”。全市47家“爱心屋”,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287个“交通一家亲”爱心驿站和521个环卫工人爱心驿站,给户外工作者以歇息之处;党员干部、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与困难群众爱心结对,将爱心镌刻在城市精神的最深处。

    此外,各级文明单位积极参与爱心慈善、社会救助等,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 深化创新:

    拓展方法规章 走出常态长效新机制

    创新方法机制,拓展内涵外延,将文明的倡导与养成融入身边事,逐步形成常态长效。

    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目标,近年来,厦门创新推行一系列管理模式——实施“路长制”“片长制”等网格化制度,主动向堵点、短板出击;成立“厦门市文明快送联盟”,实施“一人一车一号”制度,减少该行业的不文明交通行为;校园“蓄车区”推出,方便家长快速接送学生,缓解高峰期学校周边的交通压力;一批“人车分离斑马线”推出,让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

    法律法规保障,制度条约先行。在现行的地方性法规中,超三分之二涉及社会文明。例如率先制定《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推出积分兑换制度、“定时定点”投放、无桶小区模式等创新做法;出台《餐饮业分餐制管理规范》团体标准等,引导餐饮企业和广大市民践行厉行节约,爱粮惜粮。此外,通过出台《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开发“厦门市社会文明信息管理系统”等,进一步加强对违规停车、乱扔垃圾、占道经营等不文明行为的治理。

 

当前:A2(2022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