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乡村振兴“文艺范”
姚萌


  

    

    2020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沈腾饰演的画家马亮走进乡村,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将乡村打造成世外桃源,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今年,一位“95后”墙绘师刘志诚在家乡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程海镇兴义村创作墙绘的短视频作品在视频平台热传,还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现场“打卡”。他的梦想是“让乡村充满艺术”。

    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旨在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围绕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制定企业、人才、项目、用地等方面政策举措,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

    日前,河南正式启动“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全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首批遴选济源市、修武县、光山县、栾川县、嵩县5个地区作为试点,每个县(区)选取5个村,首期培育建设25个乡创特色乡村。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处处长刘春晓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携手合作,启动“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以此为契机,招引优质创意机构与人才返乡入乡,深度挖掘和培育本土隐性乡创人才资源,营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良好生态,打造出一批乡创品牌,希望能够为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总结出一个“河南样本”。

    清华大学文创院团队、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分会副秘书长洪涛以洛阳老君山为例分析说,老君山可以探寻“景乡联动”的路径模式,通过内容运营将景区与乡村联动起来,还可以联动洛阳市全城剧本杀进行策划,焕新业态,文旅升级,探索独特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光山县东岳村的花鼓戏、宴岗村的山茶油,修武县大南坡的美学艺术、金岭坡村的康养民宿,嵩县白云山、木札岭、天池山的雄山秀水……每个村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记忆和符号,都有它独特的美丽,都值得去深入挖掘,焕发出新时代魅力。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就要把强化政府支持和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结合起来,汇聚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合力。“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的实施坚持创新开放、项目带动、典型示范原则,通过选聘引进特派员,结合河南省乡创赋能中心、联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分会等方式,形成“自上而下的引导扶持”,调动广泛社会化力量的创新活力,激发在地产业和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形成社会化创新“自下而上自然生长”,推动与汇聚立足乡村的开放式创新与高质量社群,走出一条上下联动的乡创发展之路,实现万众创新和乡村振兴。

    “让手艺产品成为‘网红’”

    “平均一个月能做三把琴,每把售价在2万元左右。”日前,在“中国电声乐器基地”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秦家河洼村村民秦继铎在自家的小院里,凭着过硬的手艺,完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国际订单”。

    在鄌郚镇,像秦继铎这样在家创办吉他工作室的“手艺人”,还有很多。“鄌郚乐器生产及配件加工企业已有80多家,其中22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全链条从业人员8000余人、占全镇总人数的10%,年产各类乐器成品200余万把、乐器配件500余万套,主营业务收入达10亿元。”该镇党委书记孟红自豪地说。

    吉他、风筝、剪纸、年画……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潍坊民间艺术与手工艺资源丰厚。近年来,潍坊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抓手,全力推动民间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永国介绍:“聚焦‘山东手造’,叫响‘潍坊手造’,全力搭建传承、联营、文旅、传播‘四个平台’,将手造融入民众生活、公共文化、文旅产业发展,让美丽乡村因‘手艺’更兴旺,让农民生活因‘造物’更美好。全市发展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近2000家,年产值200多亿元;风筝、年画、核雕、泥塑、草编等手造产业成为乡村新业态,10万多农民借此实现‘家门口就业’。”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就要把乡村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结合起来,激活优秀乡土文化。千百年来,我国农村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保留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有传统工艺技艺、民俗节庆、艺术演出等非物质性的遗产资源,也有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物质性的遗产资源。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智慧,也富含巨大的经济价值。在潍坊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文明办主任刘玉祥看来,拓展新业态、融入振兴潮,是推动“手造”赋能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之一:“通过主题游、研学游、沉浸游等,推动美丽乡村文化游,让手艺传承成为景点,让手艺产品成为‘网红’,让‘潍坊手造’火起来、美下去。”

    “村民成了艺术家”

    7月6日晚,纪录片《美美乡村》第二集《村民成了艺术家》,在浙江卫视播出。这集纪录片让观众看到了艺术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绽放出旺盛的生命力。

    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的“乡建艺术家”们接下了以艺术改造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光照镇定汪村的任务。定汪村村中99%的村民都是布依族,137户人家家家都会织布。然而代代传承的技艺缺少艺术创新赋能,无法在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价值。于是在“村民引领村民进行艺术改造”方针的引导下,“乡建艺术家”带着会绣工的村民做起了手工艺品,让当地特色的刺绣工艺成为新的致富手段。此外,身兼泥瓦工、木匠技艺的“乡建艺术家”还带领着村民建起了给留守儿童的未来书院、缝织创收的织梦坊、村里第一个酒吧阳谷早酿酒小院……短短几个月,就让定汪村旧貌换新颜。

    如今,“乡建艺术家”们再度回到定汪村,昔日粪堆成了石头景观,废弃木材和农用品变成了艺术品,旧房变民宿,家门口实现创业致富,村民买了汽车盖了新房……艺术振兴乡村的理念犹如一股活泉从根本上改变了村民们的观念,提振了他们改造家乡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就要把文化人才本土培育和外来引进结合起来,壮大乡村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文化产业不仅是让乡村旧貌换新颜的“妙笔”,还是为村民创收的“聚宝盆”,更是连接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代际群体之间沟通的桥梁。从浙江沿海一隅到邻近越来越多的乡村,艺术振兴乡村模式正由点及面在浙江铺展开来,向着更广阔的维度和更深的层次发展。通过艺术改造,乡村人民达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怀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共同富裕的向往,在打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被艺术唤醒的小乡村,每一天都在迎来新的变化,艺术创造出美丽的事物,接受艺术赋能的村民们如同一个个宝藏被挖掘出来,艺术振兴乡村的理想开花结果,小乡村由内而外迸发出无限活力。

    “乡村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

    南京江宁区秣陵街道“菜塘田园”以乡村文创品牌“菜小塘”包装设计,将文创与食品融合,通过品牌化运作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让“文创经济”赋能农产品区域品牌,带动一个横跨文创、农副、美食、研学等领域的乡村“新星”冉冉升起。

    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古镇将精彩的民俗融入生活,皂河龙王庙会、骆马湖渔火节、骆马湖迎春灯会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风情,为更多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携手更多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到芦苇荡里感受一次自然风光,去淮剧小镇听一首古典戏曲。”盐城建湖是淮剧的主要发源地,当地正着力打造淮剧艺术小镇,淮剧文化符号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肌理中。

    ……

    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就要把文化产业多元发展和不同产业深度融合结合起来,打造特色鲜明的系统性文化发展业态。活化发展是传统村落文化有效的保护方式、良好的打开方式,要重视乡村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唤醒激发,将其运用到乡村文化活动、乡村景观环境创设之中,构建兼具现代与传统气息的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近年来,江苏重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初步探索出了一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为全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探出了一些有效路径。江苏省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文俊说:“乡村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不能够传承下去,很大程度在于乡村。江苏乡村形貌多样,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在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中,必须发挥好文化赋能的特别作用,努力形成乡村振兴互促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当前:A4(2022年07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