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资源融入 小学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四川省宣汉县师源外国语小学  张小强

 

    地方红色资源对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来说尤为重要。四川省宣汉县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史上创造了“一县成军(红三十三军)”的伟大传奇,是名副其实的红色沃土、红军之乡、红色之城。其所属的达州市境内红色资源得天独厚,如“巴山红军公园”“神剑园”“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石桥古镇”“蒲家红色文化小镇”等。如何让地方红色资源更好地成为开展学校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引导青少年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立志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国之栋梁,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职业担当。近年来,宣汉县师源外国语小学以思政课堂、思政活动、思政环境为支点,多层级建构、全方位推进,实现了地方红色资源与学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融入课堂 

    让思政教育“听得懂”

    思政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承载着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功能。地方红色资源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耳闻目睹、可观可感,将其有效融入国家现行思政教材之中,大大提升了思政课的真实感、真情感、真理感,化难为易,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

    思政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以教学目标作为根本遵循和参照,确保后续的环节不偏离教学;其次,结合教材内容、参照学生知识经验、思维现状等和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现状,找到最大的切入点;然后,根据确立的融合点精心选择与本课最贴近、最适合的地方红色素材;最后,对素材进行有效整合,确立最终的课堂呈现方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等)。融合点的选择可分以下途径:

    基于知识拓展找融合点。主要结合教材留白,通过地方红色资源适当补充思政知识,拓展课堂教学宽度,为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素材,做好相关知识延伸,丰富学生见闻。地方革命史、建设史、发展史是整个社会在某一地域内的局部缩影。现行国家思政教材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能从当地历史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找到相契合的内容。在达州战斗过的红军中,王维舟、向守志、王定烈、王海廷、曾旭清、蔡长元、陈挽澜、孙继争、李永悌、李宏茂等名字更是家喻户晓,每位红色人物背后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红色人物、红色事迹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宗同源,高度契合。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红色人物、红色故事蕴含的思政元素,可以将其作为教材知识的拓展阅读材料,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补充,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厚度。

    基于道理领悟找融合点。主要为了让学生把教材中的道理学深悟透,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思维障碍,对教学中的道理暂时难以理解时,为学生衔接相关红色资源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激活学生思维,触发学生积极思辨,感悟经典思想,达到由不懂到懂,明白真理之“真”,突破教学难点。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的《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课,体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思想。在教学中,可以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的真实故事与教材内容匹对呈现,增强学生对人民至上思想的深刻感悟。

    基于情感熏陶找融合点。即结合相关地方红色教育资源,拉近思政课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如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对联等融入教学,设计多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触动学生心灵,引发情感共鸣,在感动、感染中受到情感教育,让思政课更亲切、有“温度”。

    融入活动

    让思政教育“做得到”

    思政教育需要通过实践体验加以固化,将“培根铸魂”落小、落细、落实,就要“知道、悟到”与“做到、得到”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用心用情认真学习革命先辈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通过开展多维度、立体化活动,培养学生了解红色知识,认同红色文化,践行红色精神。

    活动安排精细化。通过活动前精心安排,让学校德育活动有章法、有方向、有目标,细化活动要求,力求活动方式适当、适度、适宜,避免“一刀切”,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做到每次活动有专题设计、有专人负责,让每次活动精准落地。

    活动方式多元化。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学校活动中,要根据不同的红色资源类型,分门别类,选取最佳的融合路径与方式,以便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各类活动方式互为补充,相互交织,系统化地培养学生对红色知识的了解,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对红色精神的践行。

    将红色文献类资源融入常规性德育活动,强化地方“红色知识”普及。以少先队牵头,将梳理的地方文献类资源融入校会、班会、队会、升旗仪式、校园“红喇叭”、主题演讲征文等常规活动,常态化开展,通过读、讲、观、议、竞赛等方式宣讲地方红色知识,做到对当地主要红色知识人人了解、个个熟悉,让地方红色知识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以红色文艺类资源融入学校社团活动,增进地方“红色情感”认同。将地方红色文艺类资源与学校社团活动进行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红色文化,如合唱社团学生学唱红色歌曲,书画社团创作地方红色题材的书画作品,剪纸社团以地方红色素材开展教学及创作,演讲社团以地方红色素材开展演讲,课本剧社团以地方红色资源进行课本剧创作表演等,让学生在增长才艺的同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传承当地红色文化,丰富道德情感,树立从小热爱红色文化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强化对地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将红色文化类资源融入主题式德育活动,落实地方“红色精神”传承。利用重大节假日、庆典、纪念日等契机,借助红色教育基地、场馆等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学生举行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篮、重温入队誓词、探寻红色记忆、专访红军后代、学雷锋志愿活动等体验式、沉浸式活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引导,将思想化作行动,用行动锤炼品德,在教育中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色新人,受到爱党爱国、热爱家乡、理想信念、规则意识、排难攻坚、感恩先辈等教育。

    活动评价实效化。健全评价机制,发挥红色德育活动的激励、强化功能。一是评价过程化,对红色德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评比总结、活动拓展等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价;二是评价全面化,评价既面向全程,又面向全体,注重每一个个体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收获;三是评价多元化,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找到学生的德育“生长点”,用发展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引领学生的品德发展。

    融入环境

    让思政教育“看得见”

    学校环境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校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红色精神作为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硬环境”与“软环境”两个方面协同推进。如在图书室或阅览室开设红色书屋,鼓励学生借阅当地红色文献、书籍;依托校园宣传栏、广播、校刊等宣传媒介,进行多形式的红色文化宣传;利用校园网络,特别是通过学校校报、公众号等宣传本土党史人物的光辉事迹和革命事件的重要意义;用健康、积极、奋进、向上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

当前:未成年人3版(2022年07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