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城市为重点、以共建为基础、以市民为主体的工作理念,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创建格局。经过近一年多的努力,县城面貌显著改善、人文素质明显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
◆ 始终高举思想旗帜,建设信仰坚定、信念如磐的文明城市
大通县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坚持“五个课堂”,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县委党校、“百姓话廊”、融媒先锋宣讲团等宣讲队伍力量,创新宣讲形式,积极开展“理论+文艺”“线上+线下”等宣讲活动357场次。
大力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积极打造46个“一村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全面推进县融媒体中心、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度融合,画出了线上线下最大同心圆。
◆ 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建设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大通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部署、协调、督促,高规格、高质量配备创建工作人员。确定“三部合一”工作机构,形成综合协调部、创建行动部、督查问责部联动发力,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为破解创建工作中力量不足、形式不活等问题,县委、县政府注重顶层设计,持续优化体制机制,成立了大通县城乡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全力构建“大城管”格局,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增强城市软实力注入驱动力。成立大通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好地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聚力推进创建工作。
建立三级联创工作推进机制,实现县乡村三级创建工作与重点工作、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坚持把创建的硬指标融入城市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项目工作中,集中资金攻坚创建硬任务,投资41.02亿元高位推动人居环境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道路拓延等34项民生实事项目。2022年确定的总投资41.5亿元的公共服务、便捷出行、生态治理、金融惠民等10个方面26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稳步推进。
科学制定《大通县县级领导干部责任制和部门单位联点责任制》,落实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建立大通县社区“五级”管理体系,切实推进社区创建工作。实现片区网格化,点对点推进工作,点到面落实创建责任,推行“定期+不定期”督查机制,形成随机督查、现场督办、跟踪整改、及时问效的复盘考核机制,确保“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有压力、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分分有人保”。把“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融入创建全过程,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开通创建热线、曝光台,建立群众创建随手拍监督群,推出“意见听取—处理反馈—问题解决”的创建机制,精细化管理城市,实行“警城联动+街长制”管理模式,建立完善四纵三横的区域路网体系,不断汇聚全员参与创建的合力。
◆ 持续增强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厚重、充满魅力的文明城市
大通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建工作全过程,培育崇德向善新风尚。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制定农村红白事礼俗参照标准,大力推广移风易俗先进典型,逐步实现移风易俗经常化、婚丧事务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
高度重视道德模范选树宣传,先后选树挖掘“大通好人”李福山等一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创建“十进”活动为载体,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省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激发出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活力。紧紧依托“两个中心”,打造“移风易俗故事汇”直播间、“王洪连烈士志愿服务队”、“金凤归巢 梦想起航”、“青蛙有话说”等志愿服务特色项目,以志愿服务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
实施“一校一品”工程,打造园林小学民族团结教育阵地、桥头小学“通达教育”校园文化品牌,持续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注重线上线下同发力,积极发挥各方力量,推进“敲门行动”,实现入户宣传全覆盖。发挥融媒体作用,持续在13个线上平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儿、情景剧、歌舞节目等方式大力宣传创建工作。积极借助主流媒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大通发展,不断提升大通在省内外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