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让孩子们有更多好去处


   

 

 

 

 

    编者按:

    今年暑假,是“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暑假。有媒体记者在多地调查采访发现,这个暑假,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再沉浸于“题海”,不再奔波于各类补习机构,或者不再处于无人管护的状态,而是在更多元、更安全的假期生活中锻炼自己、收获成长。各地学校、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等,因地制宜地推出多种假期服务或者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减轻了家长的看护压力,更为这个“双减”新暑假带来了新气象。

    众多家长和网友希望,各地应再接再厉,为更多孩子打造更多的平安过暑假的好去处,让每个孩子在假期都能享受到关爱,收获满满,快乐成长。那么,学校、家长、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在这方面如何做得更好?本期话题对此予以探讨。

    免费辅导班 ——

    期盼惠及更多孩子   

    唐伟

    四川绵阳三台县潼川镇解放村村委会有两间特殊“教室”,一间位于一楼,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在这里上课、游戏;另一间位于二楼,主要供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孩子学习使用。村委会这两间“教室”已经存在整整12年,专供村里孩子寒暑假“免费辅导班”使用。12年来,参加辅导班的孩子从第一年的12人,到现在最多时上百人。辅导老师也由最初的一名退休教师,发展到现在的志愿团队。

    这个乡村免费辅导班有诸多值得称道之处,除了“免费”的公益属性外,“辅导”所带来的教育与管理更贴近现实需求,很好地回答了“谁来带娃”“如何弥补教育差异”“公益力量如何发挥”等问题。该模式可以复制和推广。

    与城市能够实施假期托管和延时服务相比,农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孩子的假期教育管理是个难题。安全风险多发是留守儿童长期面临的挑战。同时,农村孩子的假期学习也缺少辅导。

    乡村免费辅导班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该辅导班的功能在于,通过建班的方式,把留守儿童组织并集中到一起进行教育管理,直接解决了“假期无处可去”的现实问题。有了辅导班的聚集和志愿者的辅导,留守儿童就可以利用假期这个难得的机会弥补短板,学到更多知识,又因可以参与学习和其他有趣的活动,孩子们找到了度假的更好方式,安全风险相应降低,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保护。

    在既有的留守儿童保护措施中,无论是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还是村(居)儿童主任,都发生了较大作用。作为一项全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关心和保护留守儿童还需要探索和创新更多举措。而乡村免费辅导班以公益的形式,激发了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有效调动和配置了社会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益和实际效果,对于留守儿童保护的升级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留守儿童关系到家庭的寄托、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责任重于泰山。一个乡村免费辅导班12年来以薪火相传的方式传递和释放了最大善意,也为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提供了难得的参照样本。期盼这种免费辅导班更多,惠及更多孩子。

    社会实践 ——

    期盼家长责任归位  

    叶红红

    让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是一些学校布置暑假活动的常见做法。但是,有部分中小学生的家长因担心孩子完不成社会实践而“走过场”,让暑期社会实践变了味。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其重要性。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逐步适应社会,从而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提高自己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对人格塑造也具有不可替代性,很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感知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形成更明确的奋斗目标,培育了更坚定的意志。比如,有的孩子学习动力不强,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后,学习态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实现由被动学向主动学的转变。还有更多学生通过社会这个大课堂的教育,职业规划更加清晰,自身也更加独立和自主。

    既然社会实践如此重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就应构建“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

    从家庭来看,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能否正确认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孩子实践期间能否争取扮演好恰当的角色,是社会实践能否走深走实的关键。

    事实上,一些家长在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项目选择上过度保守,包办和代理现象也比较突出。还有个别家长,以考试和分数作为对孩子的最重要评判标准,重学习成绩轻社会实践,使孩子的社会实践在实施中变了味。

    要让社会实践达到真正的目的,家长责任应归位。家长要能正确认识和看待暑期社会实践,协助和引导孩子积极有效参与社会实践,并做好过程监督和结果评估。

    学校在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考评中,不能仅进行是否盖章等形式审查,还可以针对社会实践召开班会或述评会,让学生讲经过、谈体会、评得失,以此倒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真心投入、全力参与,同时倒逼家长提高孩子社会实践的配合度。

    公益游泳池 ——

    期盼涌现更多行动  

    杨朝清

    近日,贵州黔南。罗女士在自家后院修了一座泳池,全村孩子都能去游泳。她说村里留守儿童多,每年夏天都有孩子因“野泳”出意外,自家后院大,就花钱修了泳池让孩子们来免费玩。

    夏日炎炎,不少孩子渴望“清凉”。与乡村孩子相比,城市孩子有更多机会去游泳场馆。在乡村,一些孩子为了“清凉”,在缺乏成人陪伴的情况下“野泳”,显然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后果难以想象。

    而罗女士自费给全村孩子修泳池,折射出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良。自费修建的泳池虽属私人财产,但免费对全村孩子开放,就具有了公益属性,不仅满足了留守儿童渴望“清凉”的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往娱乐的场所,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让孩子们有更多乐趣。

    长期以来,一些人存在着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认为农村有各种各样的水资源,没必要修建泳池。实际上,看上去熟悉的水域,隐伏着不为人知的风险。一些人在“野泳”时发生意外,并非他们不会游泳,而是水况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超越了他们的认知和可承受范围。引导孩子们到专门修建的泳池去游泳,能有效防范风险。

    与在一些溺水隐患点搭建安全设施、设置警示牌相比,尊重和回应青少年爱玩水的天性,在乡村地区修建游泳池,免费或以较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让孩子们有安全的游泳去处,可以有效减少溺水事故。

    如果每个乡村都有一个公益游泳池,孩子们就可以掌握游泳技能以及锻炼身体。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为孩子们提供游泳的地方是应有之义。据报道,湖南某地一些村民自发筹集资金修建露天游泳池之后,该村的溺水事故大大减少。

    不论是依靠个体力量给全村孩子修泳池,还是村民集资修建泳池,抑或借助爱心人士的力量让孩子们梦想成真,解决乡村“游泳难”需要更多行动。毕竟,依靠少数人的成人之美,能够惠及的乡村孩子还是有限;要让更多孩子实现“游泳自由”,离不开更多人、更多基层行政部门的努力。做好游泳池的卫生管理与监测,做好救生救援和风险防范,都需要可持续的公共服务。

    研学旅行 ——

    期盼提高教育内涵

    关育兵

    据报道,近日,2022年“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穿越浙江一万年 跟着考古去研学”系列活动在浙江杭州启动。暑期,在“双减”之下,研学已成家长的不二选择。但当前大多数研学淡化了教育性和实践性,几乎等同于旅游。

    研学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教育过程。故对研学游来说,“研”是基础,“学”是目标,但“学”必须在“研”的基础上达成,“游”只能是助力。也就是说,从本质上讲,研学游是“教育+”,而非“旅游+”。

    研学游为何会变成观光游?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目前组织研学游的是旅行公司,它们擅长的是“游”,是为“游”服务的。不仅如此,旅行公司开发研学产品的人,绝大多数并非教育相关专业出身,导致研学产品缺少应有的教育内涵,他们很容易把研学游变成“旅游+”。要让研学游变成“教育+”,就需要从研学产品开发到实施都围绕教育来展开。这对相关人员的要求很高,至少得兼具旅游和教育的双重背景,比如研学指导师等,可能的话,还得是相关领域有长项的人。这才能真正达到研学游的目的。这样的研学游门槛,一些旅行公司目前难以达到。

    要让研学游不再浮于表面,回到“教育+”的初衷,最为重要的是,加大研学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强化研学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推动研学产业的深入发展。对教育管理部门、高校而言,要打通该专业人才的上升通道;对研学机构而言,则需要对研学旅行指导师开展定期、专业的素质水平培训,让专业人去做专业事,做出有价值的事。

    此外,还需要加大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力度。以浙江此次考古研学为例,考古专家的介入和参与,对于研学游的课程设计、研学点的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精心挑选的,对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历史教育,推动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认同中华文明,都可以产生积极影响。

    学校暑托班 ——

    期盼托得更好更久   

    江德斌

    从去年暑假开始,校外培训机构遇冷,学校暑托班服务上阵,一些双职工家庭的“托娃”难题,陆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据媒体报道,校园里,有沉浸教学的老师、值岗守护的保安、忙碌的厨房师傅、欢乐的小伙伴……“双减”一年间,暑期托管、课后服务相继成为学校标配,满足了学生多样化需求,有效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对学生、家长来说是一种减负,但对学校及教师而言,却是责任和担当。

    暑期是学生和教师放松休息、调节身心的重要时间。漫长的两个月暑期,对家长来讲则是一大难关。由于很多家庭是双职工,暑期也要忙工作,没有时间照料孩子,如果没有老人帮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单独把孩子放在家里不放心,放在校外托管班开销大。今年暑假期间,越来越多的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推出了校内暑期托管服务,有效解决了孩子看护问题,为家庭切实减轻了经济负担。

    学校所开设的暑期托管班,遵循公益属性原则,只收取教师补贴、学生午餐费等成本费用,比起校外托管班,大幅度降低了暑期托管费用,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将孩子放在校内暑托班,仍然是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同学,不会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而且,孩子由学校老师看护,还有保安守护,也更加安全可靠,家长更加放心了。

    按照相关规定,暑托班严禁上新课,而是以作业辅导、看护为主,再加上体育锻炼、阅读、兴趣等,从而让暑托班的内容更多元化,学生每天过得还是很充实,也不会因一直写作业而显得太无聊。而且,由于暑托班没有考试压力,学校在设置课程时,也更容易放开思维,可以将一些素质教育,比如探索性、创新性、实践性、社会性的课程,在暑托班里进行尝试。

    显然,这样的暑托班更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便宜又实惠。既能在老师的督促下,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免去开学前赶作业时的“鸡飞狗跳”,又可以拓展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长见识,令暑期过得更有趣。

    与此同时,在校内暑托班开启之后,校外培训、托管的生意必然受到影响,进一步压缩违规培训的空间,促进行业加快转型步伐。

    因此,乐见校内暑托班红红火火,也期盼校内暑托班托得更好、更久。

    公益夏令营 ——

    期盼关爱持久绵长

    苑广阔

    前不久,南京举办了2022年“宁漂筑梦,益起向未来”南京新兴领域青年子女暑期公益夏令营,40名小营员全部来自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等新兴领域青年的子女。这个公益夏令营把新兴领域青年的子女接到父母所工作的城市,让他们看看父母打拼的地方,感受父母的工作和生活,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也增强城市融入感。

    对于不少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及网约车司机来说,每天在城市走街串巷、忙忙碌碌,既没太多时间回家陪伴留在老家的孩子,也没时间和精力把孩子接到自己所工作的城市。但公益夏令营却完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双向奔赴”,孩子到了父母所打拼的城市,不单单是拉近了与父母的空间距离,更是通过对父母工作、生活的了解,拉近了与父母情感上的距离。

    在未来,新兴领域青年有一定的概率在城市定居成为“新市民”,他们的子女也会跟随父母成为城市的一份子。现在把这些孩子接到城市,提前了解未来有可能定居的城市,不仅可以有效消除他们和城市之间的距离感、陌生感,也能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融入感。

    对于孩子们来说,通过这样的城市探亲之旅、城市陪伴之旅、城市体验之旅,既陪伴了父母,纾解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思之苦,也有了和乡村生活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让他们漫长的暑假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充实。如果把举办这样的公益夏令营,放在近年来全国越来越多城市千方百计招贤纳良、吸引人口的角度来考量,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当孩子利用暑假接触城市、了解城市、爱上城市,那么对促使父母乃至整个家庭选择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今年安徽省总工会首次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纳入“阳光少年”夏令营入营范围,此外还有农民工子女、困难职工子女。“阳光少年”夏令营活动旨在关心关爱农民工、困难职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的健康成长,教育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汲取学习动力,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希望这样的公益夏令营越来越多,关爱持久绵长。

当前:B4(2022年08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