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 全面凝聚志愿合力
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党支部书记、副部长  张丽娜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举办期间,全体冬奥志愿者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两地三赛区办赛、极寒天气考验等困难挑战,以最饱满的热情、最认真的态度、最专业的素养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 统筹党建引领和工作谋划,吹响全面动员“集结号”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出台系列制度规范,为工作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由中央部委、北京市、河北省司局级单位等共计42家单位组成的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和京冀两地志愿者重点来源高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各高校冬奥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加强京冀协作。建立了京冀志愿服务周调度视频会议机制和京冀高校“双结对”“双提升”工作机制,促进京冀两地观念互通、思路互动、技术互学、作风互鉴,推进赛时和赛后志愿服务工作水平实现“双提升”。

    出台制度规范。制定印发了涉及招募管理、宣传培训、激励保障、赛事服务等方面20余项指导文件,为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 统筹宣传发动和协调联动,招募奉献冬奥“生力军”

    采取京冀两地协调联动和广泛社会动员的形式,形成了赛会志愿者招募工作的强大合力。

    启动全球招募。2019年12月5日启动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通过馆校、组校对接机制实施京冀地区高校志愿者定向招募;在京冀高校与各专业志愿者项目组之间建立工作对接机制,指导成立了各专业志愿者项目组。

    组建管理团队。以馆校、组校对接机制为主要手段,实现场馆与高校、项目组与高校的资源调配和工作协调,从京冀志愿者重点来源高校中抽调264名干部充实到场馆团队,为场馆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营造强大声势。组织开展北京冬奥宣讲团走进百所高校系列宣讲活动,覆盖京冀两地30所高校、60余万人次;开展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歌曲、志愿者口号创作、志愿者专题节目制作等活动;在冬奥组委官网开通志愿者频道;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论坛,形成了冬奥志愿者研究成果;众多重要媒体和网站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广泛报道,为宣传志愿者工作营造了浓厚氛围。

    ◎ 统筹技能培训和测试演练,练好核心骨干“排头兵”

    从京冀高校中选拔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志愿者经理候选人、核心骨干志愿者候选人、骨干志愿者候选人的三级志愿者人才培养梯队,通过培训提升和测试练兵的方式使其迅速掌握专业和岗位技能,为赛时形成志愿者“头雁效应”做足了充分准备。

    建立培训体系。构建“1421”培训政策体系,组织实施通用、专业、场馆和岗位四阶段培训,加强疫情防控和扶残助残两个专项培训;编制了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菜单式”赛会志愿者通用培训课程体系,开发制作了23门、约1500分钟的通用视频课件。

    开展专项培训。推动建立了京冀高校统一的培训体系和师资结构,为京冀高校培养了270余名志愿者培训师;严格落实“培训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强化全流程培训督导评估,确保各项培训举措落实、落细、落地。

    ◎ 统筹精神激励和物资储备,织密志愿服务“保障网”

    结合冬季大型赛会特点,借鉴往届大型赛事志愿者激励相关举措,从集体激励、品牌激励、基础激励三个维度,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制定工作计划。出台“三大激励、十项行动”计划,涵盖了志愿者团队建设、骨干培养、心理辅导、文化活动、宣传推广、榜样塑造、荣誉表彰、成长发展等多个方面。

    保障赛时需求。按照“三个赛区一个标准”原则,协调推进住宿、餐饮、医疗、交通等保障事项落地落实;募集保温杯、暖贴、臂章、证书、奖品等十余种保障激励物资,满足赛时志愿者需求。

    注重精神激励。宣传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涌现出的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志愿者奉献冬奥的热情;各场馆设置志愿者之家、心理咨询室等,为志愿者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全面做好志愿者保障激励。

当前:A3(2022年08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