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处暑最初的记忆,是和母亲的一次争执。
那是小学六年级毕业后的暑假,8月下旬的一天,母亲把在外疯玩的我揪回家,放在二姐用过的初中课本前,拿着针线筐坐一旁,絮叨着:“到处暑了,还处于暑热中哩,快开学了还天天跑,要是中暑了怎么上学!”我反驳母亲,明明处暑是立秋后的节气,怎么还会中暑了?母亲用一只布鞋底戳戳我的小腿:“还不够晒?”我看着晒黑的两条腿,不再说话,内心却想着:处暑肯定不是这意思。
可生于山村的我,那时没有电脑和手机,也没有图书馆和课外书籍,无法查阅了解相关的知识,哪怕不认同母亲的说法,也无法辩驳,只能乖乖在家避开暑热。
就这样,那天之后的每个午后我都在母亲的陪伴下读书。8月的风,和阳光一起穿过树叶的缝隙,投来一地细碎闪烁的光影,我翻读着书,时不时有穿堂风吹过,一身清凉。母亲的针线筐里,静卧着鞋底、样纸、麻绳,时光在一针一线中穿梭游走。
山村的夜微凉,天光还亮着,月就升了起来,这正是逮知了的好时候。我扯件长袖穿上刚要跑出去,絮叨声就跟着跑出来:“春捂秋冻!别着急加衣。”母亲总把老一辈的经验挂在嘴上,总说加衣服早了,身体抗寒能力就不强了;还总说做什么事都要提前做,慢慢来比较快。我听得似懂非懂,但也一一照做。
知了声渐渐弱下去的时候,母亲把一家人秋天穿的布鞋都做好了。二姐写满笔记的旧课本,也在我的翻读中书角磨损,看不清页码了。我的初中就这样开始了,由于提前自学,第一次月考成绩和排名竟然不错,老师着重表扬了我,这让小学阶段成绩平平的我备受鼓舞,信心倍增,成绩逐月逐年好了起来。到了初三,我已经能考到全校前三名了。一路到大学,暑假结束前母亲的陪读时光如泥塘夏荷,年年盛放。
工作后,教书的我依然过暑假。母亲留在老家,已不在身边盯着我读书了,但每到处暑节气,我仍会提前收心读书。季节转换的节点收获成熟,孕育希望,读到书里写“处暑”是“出暑”之意,又读到处暑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想起母亲与我最初关于处暑的争执,想起母亲絮叨的话语,虽然她对处暑的理解有一些偏差,但那些叮嘱恰好顺应了节气里万物的生长规律啊!
总说自己没有文化的母亲自然是不懂得处暑三候的,但她受苦受累也要送我们上学读书。而读了一些书的我,度过了很多处暑,如今再读三候,反复咀嚼字句,才懂得其中包含着生命的本意和哲理,也读懂了母亲看似浅薄无知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