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要郑重地告诉大家,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要从根子上改变咱们吴家村和整个海东地区现在的贫困状况”“我带的是救灾前线指挥部,前线在哪里,我尕布龙就应该在哪里”“除了自己要脱贫,还要带领大家一起奔小康,我相信我们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前段时间,根据尕布龙事迹改编的传记电影《牧民省长尕布龙》在全国上映,该片截取了尕布龙日常生活中颇具典型性的工作生活片段,讲述了被中宣部追授“ 时代楷模”称号的优秀共产党员、青海省原副省长尕布龙的故事。
前不久,记者来到尕布龙出生和工作过的地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追记这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尊敬的共产党员。
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
“尕布龙者,青海省原副省长也。以朴实为本,秉勤廉为旨。一身蓝布衫,工人形象;两腿烂泥巴,农民本色。就餐从简,自掏腰包;出行从简,由来低调。践行三严三实,未违半分半毫。将自家作旅馆,任八乡人往来;将牧民当父母,把一颗心掏尽。及至积劳成疾,病疴缠身。今人虽已去,民却久而不忘,提其名,交口赞颂,念其绩,涕泗横流。嗟乎,此乃重于泰山之清名,矗于身后之丰碑也。”这是2016年1月31日,中宣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尕布龙的先进事迹,并决定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时,对尕布龙的赞词。
在海北州海晏县时代楷模纪念馆,这些感人至深的赞词被镌刻在大厅尕布龙雕像右侧的墙面上,有力地向参观者传递着尕布龙感人的敬业精神。
在讲解员张超的介绍下,记者参观了“追梦赤子心”“拳拳公仆情”“余生化青山”“正气参天地”四个板块,通过图文介绍、实物展示和视频播放,进一步了解尕布龙的事迹。
1926年11月,尕布龙出生在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一户蒙古族牧民家中,他从小跟着父亲放羊,切身体会到牧民生活的不易。1950年7月,尕布龙在海晏县参加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海晏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河南县委书记、黄南州委副书记、青海省畜牧局局长、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1993年3月至2001年6月,退休后的尕布龙担任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2011年10月8日,尕布龙在西宁因病去世。
“尕布龙用忠诚、干净、担当和奉献的精神感召和激励着我们,将这种精神转化为我们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永远保持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张超深情地对参观者讲述尕布龙的故事。
从放下羊鞭的那天起,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哪个岗位,尕布龙始终坚定正确理想信念,心系百姓不谋私利,兢兢业业谋发展惠民生,退休后仍带领干部群众绿化荒山,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作出突出贡献。
一心为民的“牧民省长”
尕布龙参加工作后,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不辞辛劳的身影。
20世纪60年代初期,河南县草场沙化面积大,鼠害严重。为解决鼠害,每到灭鼠季节,尕布龙和灭鼠队员同吃同住在草原上,有力遏阻鼠害肆虐,使河南县成为青海省第一个、我国北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第二个“草原无地面鼠害先进县”。
20世纪70年代,时任青海省委常委、省畜牧局局长的尕布龙在组织的安排下,来到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开展扶贫工作。联点帮扶期间,他主持修学校、建电站,建议改良畜种,牵头建成了倒淌河活畜交易市场。如今的哈乙亥村,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1985年玉树发生严重雪灾,危急时刻,省委、省政府派时任副省长的尕布龙赶赴灾区。因高海拔严重缺氧,再加上当时患有重感冒,尕布龙心肺功能严重受损,但他却坚持一边输液吸氧一边指挥战斗,和大家一起奋战了15天。救灾工作结束后,尕布龙的身体因缺氧受到了损害,落下了严重的肺气肿病根。
……
海北州海晏县时代楷模纪念馆馆长唐伟对尕布龙的事迹如数家珍。为了写好纪念馆的讲解词,她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查阅大量资料,并与尕布龙的孙女达什姐莉一直保持沟通,以求更真实地还原尕布龙的事迹。尤其在整理尕省长“牧民店”的事迹时,尕布龙一心为民的举动让唐伟尤为震撼。
20世纪70年代初,很多到西宁看病的牧民举目无亲,又不通晓汉语,在食宿就医方面存在不少困难。为了帮助牧民,尕布龙主动接纳八方来客,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接待百姓的“牧民店”。当时,“牧民店”接待的牧民少则七八个,最多时竟然达到了几十个,借宿时间短的两三天,长的甚至一年。
“住在尕布龙家里的人太多了,没钱付食宿费和医药费的也太多了,他的钱几乎都贴在了来看病的牧民身上,有时甚至向身边的同事借钱维持开销。”唐伟说,几十年来,尕布龙在“牧民店”共接待看病办事的群众2.5万余人次。一时为人民服务很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坚持为人民服务,所以至今百姓仍对他交口称赞、念念不忘。
然而,当听到百姓们说“谢谢尕省长”时,尕布龙却总是说:“别叫我省长,我就是个牧民。”
染绿荒山的草原之子
西宁市是西北地区首个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南北两山如今是西宁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青海自然环境恶劣,半干旱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使得沙土飞扬、“山黄水黄风也黄”成了常态。
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做出“绿化西宁南北山、改善西宁生态环境”的重要决策,正式启动了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后,主动请缨挑起了南北山绿化指挥部专职常务副总指挥的重任。
尕布龙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党把我从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我就要一心为党的绿化事业服务,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在绿化初期,尕布龙每天早早地来到山上,挖树坑、抬树苗……等工人们到齐时,他已经抡着铁锹干了近两个小时。北山上的土硬得像铁,铁锨不管事,挖坑要用钢钎打,一上午下来疲惫不堪,但尕布龙中午就和工人们一起吃几口自带的干粮、喝几口山上黑刺叶泡的水,然后接着干到天黑。
在尕布龙孙女达什姐莉的记忆中,爷爷尕布龙非常节俭,衣服干净整洁就行,吃饭吃的最多的就是青稞炒面和面片。但尕布龙对待他人非常大方,工资都贴补给了借宿“牧民店”的群众,2001年获得全国首届“母亲河奖”后,毫不犹豫地把2万元奖金捐给了南北山绿化指挥部。
2006年,大学毕业的达什姐莉想留在西宁照顾年迈的爷爷尕布龙,尕布龙却不同意,他对达什姐莉说:“留在西宁干啥?还是回到家乡去,多为家乡做些事情。”达什姐莉听从爷爷的话,回到了海北州海晏县,从基层做起,为群众服务。
尕布龙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心里惦记的是家乡的牧民,是扶贫过的村子,是山上的树苗……2009年,尕布龙因为严重的肺气肿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房里,他依然惦记着染绿荒山,不时念叨着:“真想再去山上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