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幸福前进
——探寻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苏尔吉村的小康故事
本报记者 赵青

 

 

 

 

 


    

    夏末初秋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苏尔吉村,天高云淡,绿意盈盈。在一阵阵微风的吹拂下,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道路、长势喜人的菜地、开怀大笑的村民,构成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前不久,记者漫步在苏尔吉村,看到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象,很难想象昔日的苏尔吉村是一个产业发展空白、村民们辛苦劳作仅能填饱肚子的贫困山村。近年来,苏尔吉村兴修水利、发展蔬菜产业,走出一条符合苏尔吉村特色的致富道路,让村民们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小康生活。

    “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上午9点,苏尔吉村的田地里到处都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忙着除草,有的忙着采收菠菜,有的忙着把刚采收回来的菠菜装车洒水运送进城。

    记者小心翼翼地走进村民李兰家的田地里,她戴着防晒帽、头巾、口罩、袖套、手套,手拿一把铁铲,头也不抬地忙着除草。这几天要给家里的6亩菜地除草,一个人忙不过来,她还临时“聘用”了4名村民前来帮忙。李兰语带笑意地告诉记者:“除了草,蔬菜才能长得好。”

    对于苏尔吉村的村民们来说,种植蔬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正是依靠发展蔬菜产业,苏尔吉村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强村。而从贫困山村蜕变成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强村,离不开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苏生成的努力。2000年起,在他的带领下,苏尔吉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84岁的村民祁生梅还记得,2000年,苏生成调研后和村民们说,大规模发展露地蔬菜是最好的选择,村民们对此半信半疑。祁生梅的儿子最早试种了2亩荷兰豆,成熟后送到甘肃省兰州市卖了7000元钱。这样的成绩,让村民们都有了信心和动力,第二年纷纷加入了进来。

    多年来,苏尔吉村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强化基础、增加效益的思路,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商品率达95%以上,并建设了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为了使蔬菜产业达到效益最大化,苏尔吉村还成立了苏尔吉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

    “苏尔吉村现有317户、1244名村民,超过一半的村民从事蔬菜种植业,蔬菜种植面积超2000亩,蔬菜年产量超3000吨,40%的蔬菜销往周边市场,60%蔬菜销往外地市场,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700元提升到2021年的1.2万余元。”苏生成告诉记者,“村里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在今后的日子里,会继续努力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抓好,打造村美人和、美丽宜居的新农村,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让村民们住上好房子”

    “阳台上的葡萄长得可好了,快来家里看看。”上午10点15分,69岁的村民李进秀正招呼着邻居来家里做客,路过的记者也被拉住,一同邀请了进去。走进院子里的阳光房后,记者和村民宋生存一起发出了惊叹,10余平方米的阳光房变成了一个绿色的世界,一串串绿似碧玉、果肉饱满的葡萄悬挂于头顶的枝蔓间,葡萄的香气时有时无。同行的小朋友蹦蹦跳跳地想要触碰葡萄,阳光透过枝蔓洒在地面上,令人心情愉悦。

    “再过半个月,葡萄就能吃了,到时候再来家里吃葡萄。”李进秀端出了几碗自制的酸奶后,笑呵呵地对记者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房子也大了,所以就利用一部分房屋面积打造出一个阳光房,“坐在阳光房里,抬头是一串串葡萄,看出去是前院绿油油的菜地,这样的悠闲生活以前都不敢想。政府把我们照顾得很好,感谢党感谢政府。”

    “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首先就是要让村民们住上好房子。”苏生成回忆说,“2000年,村民们住着土坯房,吃了上顿没下顿。依靠发展蔬菜产业发家致富后,村民们纷纷盖起了二层小楼。我们还建成了村文化广场、文化墙、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村史馆、党史教育馆等,对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实施了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四化’工程,大力推进改厕、改水、改圈、改垃圾收集工作,并于去年对村民的房屋进行了统一美化,进一步提升了村容村貌,也让村民们住起来更加舒心和安心。”

    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苏尔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生成又为苏尔吉村擘画了一张新的美好蓝图:让村民们在村里住上楼房,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同时保留村民住宅,让城里人来村里旅游时过上田园生活。“把这个目标实现了,村民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好。”苏生成说。

    “好日子过得比蜜甜”

    “一谢伟大的共产党,旭日东升照西方,她为人民谋幸福,华夏儿女享繁荣;二谢英明的共产党,娃娃们上学不用慌,教室宽敞又明亮把祖国的重担挑肩上……”中午时分,伴随着悠扬的歌声,记者踏进了苏尔吉村农村老年之家的院落。

    40余平方米的院落中央是一座凉亭,十余名村民拿着彩色扇子,围着凉亭跳起了秧歌,跳累了就去凉亭里休息。离凉亭两米远是一棵葱葱郁郁的树木,7名村民在树荫下演奏着扬琴、二胡、板胡、三弦等乐器,64岁的村民宋永其在旁高声唱着他自己作词的《十谢共产党》。院落一角的凉棚下,几名村民聚精会神地下着象棋。旁边的二层小楼楼顶,“向幸福前进”五个红色的大字,在阳光下的照射下显得尤为醒目,58岁的任桂花正在一楼的“幸福食堂”准备午餐,饭菜的香味一阵阵飘出来。

    “今天中午准备了炒娃娃菜、西兰花、西葫芦,凉拌黄瓜,这些菜都是村里自己种的,主食是米饭和馍馍,我们每天换着花样做,老人们吃得开心、玩得开心,孩子们也就放心了。”任桂花是苏生成的爱人,苏生成利用自家房屋修建了村里的老年之家,任桂花大力支持,主动承担了“大厨”的角色。如今,每天都有30名左右的村民聚集到这里,吃饭、聊天、下棋、跳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幸福食堂自2019年运行至今,一直坚持对村民免费。有人对苏生成说,可以适当收点钱,或是只对困难老人免费。但苏生成坚定地告诉记者:“我们的老年之家,就是想让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们度过一个幸福晚年,也让每天上班忙碌的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只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免费来吃。”

    “一朵朵云彩一行行雁,一条条山沟沟一道道弯,一只只羊羔羔一对对犄角角……”68岁的村民苏生库每天都会来到老年之家,和村民们聚在一起让他觉得很快乐。吃完饭后,他来到院子里高声唱起了歌曲,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就像歌里唱的一样‘日子过得比蜜甜’。”

当前:4版(2022年08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