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冬奥志愿遗产 遍植向上向善之花
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党支部书记、副部长  张丽娜

    

   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中国兑现承诺,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过程中,广大赛会志愿者主动融入大局,热忱服务冬奥赛事,生动传播和合与共的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为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奥运遗产。如今,“后冬奥”篇章已经开启,志愿精神的“圣火”必将持续燃烧。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将深挖冬奥志愿遗产、传播志愿文化、健全志愿体系,让志愿服务之花在中华大地处处盛放。

    全力发掘北京冬奥会志愿遗产

    宝贵的人才遗产。2020年12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面向全球招募,报名人数超百万,最终录取人数超过1.8万,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94%,服务涉及对外联络、竞赛运行、媒体运行与转播、赛事综合服务等十大类别,涵盖体育、赛事服务、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行、颁奖礼仪等41个业务领域,服务时长累计超过300万小时。这些冬奥志愿者与研究冬奥志愿服务的专家、冬奥组委志愿者部工作人员、志愿者经理、赛事服务经理、志愿者培训师等,共同组成了后续可为其他重大赛事服务的重要人才遗产。

    重要的经验遗产。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超过50%的赛会志愿者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闭环管理,张家口和延庆赛区的志愿者更是克服户外零下三十度的低温开展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巨大防控压力下,全体赛会志愿者取得了零阳性、零感染、零隔离、零流失、零投诉、零事故“全胜”成绩。本届冬奥志愿者工作从招募—遴选—培训—宣传—防疫—保障—激励形成了全链条的标准、流程和规范,为以后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举办留下了重要经验遗产。

    丰富的文化遗产。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举办过程中,举行了北京冬奥会志愿者歌曲、志愿者口号创作、志愿者专题节目制作等活动;开展了北京冬奥宣讲团走进百所高校系列宣讲活动,覆盖京冀两地30所高校、60余万人次;在冬奥组委官网开通志愿者频道宣传先进典型和志愿文化;拍摄了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走进冬奥组委”系列专题片;举办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形成了一系列冬奥志愿服务研究成果,留下了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文化遗产。

    全力加快北京冬奥会志愿成果转化

    持续激励冬奥志愿人才发光发热。关心关注冬奥志愿者的后续成长,针对冬奥志愿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员结构特点,由共青团和教育主管部门抓紧研究冬奥志愿人才关怀培养的具体举措,帮助其解决升学、就业等与大学生群体密切相关的问题,激励和帮助这批“志愿火种”早日投身社会,点燃全社会志愿服务的燎原之火。

    梳理推广冬奥志愿服务宝贵经验。利用好“后冬奥”窗口期,动员广大志愿服务专家、原冬奥组委志愿者部工作人员认真梳理各项志愿者制度、文件和其他文字影像资料,形成科学、规范、系统的成果集,为今后举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会活动提供成功范例和工作标准。

    大力开展冬奥志愿服务文化传播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冬奥志愿精神展示和推广活动,推动冬奥志愿经验和事迹向社会志愿者组织推广,促进志愿资源实现跨领域、跨区域流动,开发和推出一批冬奥志愿服务方面的礼仪、服饰、文宣产品。

    全力构建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从夏奥会、冬奥会、世园会等大型赛会活动中挖掘实践经验,从中华传统文化和志愿服务实践中汲取丰厚滋养,提炼总结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本质特征、文化基因、制度规范、精神谱系、经验成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按照党中央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组织体系、项目体系、阵地体系、文化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支持志愿服务、人人争做志愿者的价值导向,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和谐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


 

当前:3版(2022年09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