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育德的实践与思考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一中学  施泽玉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学校德育实施通常被认为是思政课的任务,其他学科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其应该彰显的德育性,出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况。历史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情怀和塑造思想的社会功能,在德育渗透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被称为“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加强学科德育渗透,发挥学科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深化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强化学科育德意识

    学科的本质是育人,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去求真求善。当前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存在着两种现象,一是对立德树人价值理念的认知不够深刻,将历史教学与德育割裂开来,教学目光紧盯知识,评价学生紧盯成绩与名次;二是对历史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弱化历史学科的地位与价值。作为历史教师,就要从学科教师的实际出发,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扭转不科学的认知与评价倾向,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道德情操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提升教师育德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学科育德中教师育德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第一位的。历史教师的育德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与理念、道德素养、教学态度、教学责任心、教学能力、教研水平、心理素质、教学创新等。提升历史教师的育德素养,首先要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与理念,树正方向,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要提升学科育德的设计能力。教师在课前要优化整合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提炼、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评价的完善,用两条线索将这些要素串起来,即知识学习的明线与德育渗透的暗线,使德育元素与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的目标相契合,通过校本化途径将自己的育德思想和理念设计在平常的教学中,建构育德活动开展的支撑体系。再次要提高育德落实的能力。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每册、每单元、每课的育德目标及内容,灵活捕捉教育时机,培养学生道德理解与判断的能力,促进学生德育水平发展提高。

    挖掘历史德育元素,建构德育渗透的载体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要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入到各门课程教学中。”历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元素,既是教师育德素养的来源也是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历史教材中很多内容与德育内容高度一致,如历史必修一中的制度自信、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革命精神、爱国主义、民主法治等,必修二中的道路自信、劳动教育、诚信教育、改革开放、富强发展、国际视野等,必修三中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人文主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历史教学中将这些内容汇总为四大主题来进行德育渗透:民族精神主题,提炼教材中的爱国主义主线,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挖掘教材中的价值观概念,加强爱国主义、民主法治、诚信友善教育;“四史”主题,整理教材中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加强“四史”学习,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革命气节、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四个自信主题,发掘有关素材,尤其是文化史部分,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开发历史教学资源,拓展德育渗透的途径

    德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依赖一定的资源,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变成鲜活的德育内容,让优势发挥功效。可以借助各类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组织开展相关纪念活动、历史故事会、历史演讲竞赛、历史知识竞赛、观看历史影片等;可以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如参观敦煌莫高窟、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科技馆、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以鼓励历史写作,如每年开展一次历史写作竞赛,指导学生采访研究身边人,书写他们经历的历史,增进学生对长辈、对家庭、对身边的榜样人物的尊敬与认同,进而培养家国情怀,提升历史文化素养。

 

当前:未成年人3版(2022年09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