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孩子欣赏中国画? 从微小的细节出发


    中国有很多传世的中国画,这些画为什么名垂青史?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传统美学思想?对孩子的成长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翻开《陪孩子看中国画》一书,陪伴孩子走入古代鲜活的生活,发现隐藏在细节中的历史,探索古画的奥秘。

    《陪孩子看中国画》选画综合考虑经典性、儿童性,讲解兼具专业性、趣味性、启发性,作者田玉彬撰写过多部传统文化读物,《陪孩子看中国画》书名包含着作者自己成长中的一个遗憾。田玉彬说,“陪”这个词实在是太重要太难得了。在他小时候,家里人都很忙,所以经常是他一个人待在家里。所以,他坚持书名一定要有“陪”,那是艺术的陪伴,情感的陪伴,爱的陪伴,爱和美缺一不可。

    《陪孩子看中国画》中除了有关于绘画内容的详细介绍,更重要的是传达思想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田玉彬说,首先是要认真、专注地看古画中的细节,然后才能谈知识和理解。其次,陪伴孩子不是着急灌输给孩子绘画知识、提炼主题思想,而要在欣赏的基础之上,鼓励孩子独立观察与思考。他说:“我不愿意站在讲台上讲,我愿意挨着孩子、在孩子身边轻言细语。孩子想看哪儿就看哪儿,不想看哪儿就不看哪儿,甚至不感兴趣的段落跳过去,也没问题。”这才是陪伴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出对孩童的理解和尊重。

    《陪孩子看中国画》还表达了艺术的多样性和思想的包容性。作者认为一幅经典的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象、多重解读的空间。和孩子一起,仔细欣赏古画的细节、了解一些传统的解读之后,可以做出自己的解读。在《陪孩子看中国画》一书中,“陪”是高层次的成长陪伴、文化陪伴,用精选的古典美学范本共同滋养心灵,进行高质量、有深度的亲子沟通交流。

    《陪孩子看中国画》图文并茂,每一幅图都专门把细节放大。编辑上也作了一些小细节处理,在正文之外,有一只小猫、一只小狗和田老师在旁边插科打诨,增加小趣味。随书还赠送了《清明上河图》和《耕织图》小长卷,所谓小长卷就是没有原卷长,但是细节依然清晰。为了增加互动性,每一幅画还提炼出小细节,邀请孩子来玩找一找的游戏。

    如果说陪伴孩子成长是一段人生的旅程,《陪孩子看中国画》就是一张精美的邀请函,一起推开古典美学的大门。

    《清明上河图》

    怎样陪孩子一起看《清明上河图》?首先要仔细看清楚,第二是要了解传统观点是怎么说的、研究者是怎么解释的?第三步就是勇敢做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让古画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比如《清明上河图》的开始,看到走在薄雾中的驴队,走在驴队前头的是一个少年。田玉彬特别提醒读者注意看:少年跟领头驴走到小桥边,少年还在继续往前,而旁边的驴已经自动将头转向小桥,说明这条路已经走过很多遍,小驴自己都知道要转弯了。

    田玉彬还在《清明上河图》中设计了小游戏。在一开始,就让小读者找一艘小船,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写道:“把《清明上河图》比作恢宏的乐章,这只小船就是一个特殊的符号,它静静停泊,安安静静衬托着小小驴队的行径,也遥遥呼应画卷中部虹桥与大桥的喧闹。”

    《风雨归牧图》

    田玉彬还从独特的视角带我们欣赏了一些不太有名的古画,比如说《风雨归牧图》。他特别偏爱《风雨归牧图》,以至于说出这幅画的名字时,手心都会微微出汗。

    为什么这幅画重要?

    田玉彬认为至少有三点:一是因为古人画儿童多半不太准确,但是这幅画的儿童精确写实,形神兼备。二是因为这幅画非常精细,柳树叶子的细密、牛身上的每一根牛毛,都一丝不苟、纤毫毕现。“如此之精细,不只是来自于技法的成熟,更来自于对生命的虔诚和对艺术的推崇。”三是表现了艺术张力。画面内容是起风了,雨还没有来,两个牧童骑着牛,赶紧往回跑,体现了自然之力和树、人、牛代表的生命之力的抗衡。

    《秉烛夜游图》

    说到东方美学,秉烛夜游是一种独有的文人趣味,所以书中介绍了一幅《秉烛夜游图》。图画内容取材于苏东坡的一首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古人欣赏海棠花,怎么看也看不够,不敢睡觉,唯恐眼前盛开的海棠一觉起来颜色就减损了分毫。

    田玉彬分析:《秉烛夜游图》创造了特别的意境,用临门看花这一静止的画面,实现了时间流动的叙述,给予观者深邃的想象空间。细品这幅画,我们能够体会到宋朝人那缠绵的惜时心绪。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时光流逝的忧惧,古今皆然。但,《秉烛夜游图》整个画面有一种古典审美的节制,艺术家小心地控制情绪,伤感而不至于悲痛,忧郁而不至于哀愁。这幅画把熬夜赏花转化为惜时美学的典范。

    《秋庭戏婴图》

    秉烛夜游是大人的游戏,那么古代的孩子玩什么呢?《陪孩子看中国画》专门介绍了以儿童游戏为主题的图画,其中《秋庭戏婴图》是宋代描写童心的经典画作,刻画了姐弟俩玩推枣磨的游戏。枣磨的制作原料非常简单,由三颗鲜枣、三根短棍和一根长棍组成。这是古代北方秋天枣子成熟之后,孩子们经常玩的一种自制玩具。孩子身后还有很多其他商业制作的玩具,但姐弟俩却专注玩着自制的玩具。田玉彬感慨:“姐弟俩专注欣悦地玩推枣磨,而把一堆商品玩具丢在身后,这看似无意的对比想来是出于画家的精心安排,他或许是想说童心并不在乎精巧华贵,而在乎清新纯洁。”

    两个孩童的形象高度写实,瞳孔写实又传神,弟弟的笑容清澈,像溪水中的石头藏不住水花的欣悦,那小姐姐的手真是堪称古画中最好看的小手了。孩子身后还有鲜花、太湖石,动静辉映。传递的古典美学是清澈的。

    田玉彬提醒读者一定要注意看细节,比如说这幅画里面出现了一只小昆虫,很不起眼,有些人认为是小蚊子,但是仔细放大了看,他认为这是一个细腰蜂,为画面增加了生趣,观者仿佛闻到了花香。

    (《北京晚报》 李峥嵘)

 

当前:未成年人5版(2022年09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