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综述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雅安市在市县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领导下,全市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响应、迅速行动,有序组织开展人员搜救、保通保畅、转移安置、物资保供、卫生防疫、心理疏导、爱心陪护等方面志愿服务活动,汇聚起抗震救灾强大正能量。
党员、群众、工人、青年、妇女……尽管大家身份不同,但志愿精神相同。缤纷多彩的“志愿色”活跃在受灾地区,他们用实际行动传承志愿精神,传递温暖力量,构成一道亮丽风景线。
知责于心
共产党员做先锋
地震发生后,共产党员,成为抗震救灾中最响亮的名字,他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员干部与国家、省驰援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志愿服务队,奋战在震后抢险救援及地灾应急排查一线,党员志愿者们聚焦抢险救援生命通道、临时安置点、有人居住及活动地、在册和已销号隐患点、治理工程和监测设备等,筑牢地灾安全防线,全力避免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地震发生后,市总工会、妇联、红十字会等组织职工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等志愿者队伍在灾区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工作;市、县两级团委第一时间迅速响应,积极组织西部计划志愿者、返乡大学生等青年力量参与志愿服务。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微光成矩,众志成城。”西部计划志愿者丁刘琪来自江苏,地震对于她来说,是从未有过的经历。她克服恐惧,与其他西部计划志愿者、青年大学生、热心群众组成57人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安置点开展帐篷搭建、物资搬运、秩序维护、群众安置等工作。
9月5日至7日,连续三天,市县两级团委招募的900余名青年志愿者,用青春力量为灾区筑起温暖港湾,他们处处闪耀着志愿之光,照进群众、救援者的心里,映出最温暖、最动人的风景。
守望相助
互帮互助一家亲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一句短短的话语,映照出荣获“四川好人”称号的王岗坪乡挖角村张磊一颗甘于奉献的心。地震发生后,他成了受灾群众,但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9月12日,他曾前往当地受灾严重的幸福村屡次背上行动不便的老人乘坐救援直升机转移。
9月14日一早,张磊又和其他15名志愿者开始了一天志愿者服务工作。
张磊和其他志愿者当天的任务是拆除王岗坪乡挖角村临时安置点的帐篷,说干就干,只见他熟练地清理帐内杂物、拆除外帐、分解帐杆、收拢打包……
“你来了,快一起拆帐篷了。”“好!”临近中午11点半,同乡杨进居走进张磊视线,他是第五届“感动雅安”道德模范,简短的交流后,两人各自继续志愿服务工作。直到晚上9点,还有部分帐篷还未拆除,张磊和其他志愿者将在第二天继续拆除。
搬运物资、抢救物资、转移群众、搭建帐篷等等,在灾区,如同张磊、杨进居一样既是受灾群众又是志愿者的人还有很多。
9月10日中午,在王岗坪乡挖角村,40多名志愿者分工协作,切肉、炒菜、分装、打包,为当天两三千人的午饭忙碌着。“他们来帮助我们,我们要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王志龙是挖角村村民。地震发生后,他与其他几名厨师发挥所长,与当地村民组成志愿服务队,为救援队伍做饭。
地震发生后,抢通道路就是抢通生命线,在如此急迫的情况下,机具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有没有人自愿加入志愿服务?”“我愿意,我提供两台装载机,一台挖掘机。”“我出两台拖车。”……9月5日晚九点,石棉县机械志愿者救援队看到微信群中的信息,第一时间报名参与到此次抢通道路的任务中去。
冒着余震不断、落石滑坡、山体危险、阴雨连连等一切困难,这些奋战在一线抢通道路的志愿者们,采取机械不停、作业不断、人员轮休的方式,拼尽全力抢通道路。
点滴爱心
聚沙成塔汇暖流
“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家乡养育了我,在这危难时刻我能尽一份力量,感到十分欣慰”。石棉县退役军人李志刚向石棉县震区捐款十万元,此笔捐款将用于石棉县灾区,希望灾区群众坚定信心。
“我们一共送去了2吨月饼。”9月8日,市直机关工委“红旗帜”志愿服务队为灾区群众和抗震救灾一线人员送去了慰问。
9月9日凌晨,雅安市总工会“红旗帜”志愿服务队将价值10万元,重2.6吨的月饼整装上车送往石棉、汉源,张贴着“守望相助 倾情关怀”“‘工’坚克难 ‘会’聚力量”标语的慰问品显得格外亲切、温馨。
9月10日早晨,石棉县永和乡大林村村民王新军宰了两头猪,专程驱车送到王岗坪和新民等地。“就是想让受灾群众吃好点。”王新军说,“以前很多人帮助过我,我也想奉献自己的爱心。”
一份份慰问物资送到了群众、志愿者、党员干部手中,化为爱心的桥梁,传递暖暖心意,鼓舞着大家重拾信心,重建美好家园。
目前,应急救援工作已告一段落,部分外地志愿者也已返程,而留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志愿精神不会消失,灾区群众将心怀感恩,铭记大爱,用勤劳的双手重建幸福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