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节约贵在行动


 

 

    编者按

    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意见》。会议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维护国家资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努力形成全民崇尚节约的浓厚氛围。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节约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的要务。作为个体的公民,在节约资源方面自然责无旁贷。那么,每个公民应该从哪些基本方面做到节约资源?在一些具体方面又如何节约资源?本期话题对此予以探讨。

    竭尽全力,珍惜一点一滴

    用水篇

    曹建明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被称为“万物之母”;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被称为“发展之本”。因此,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首要任务。

    在一些人眼中,地球基本是一个蓝色水球,水资源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要知道,其中大部分水无法直接饮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并不多。把水看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时代已经过去,把水当成宝贵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也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因此,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我国一直在开展节水宣传、实施节水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国用水效率总体上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支撑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水资源短缺形势依然严峻,水安全的新老问题交织,集约节约利用水资源的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必要通过强化节水意识、开展节水工作,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要消除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这个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不仅需要从源头管住水资源的“跑冒滴漏”,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更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用水效率,增强全民节约用水意识,引领公民践行节约用水责任,推动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高质量发展。

    节约用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发现水管漏水,及时报修;发现水表损坏,及时报告;发现水龙头未关紧,及时关闭;发现浪费水行为,及时劝阻……也要掌握节水方法,养成节水习惯:洗漱间隙关闭水龙头,合理控制水量和时间;洗衣机清洗衣物宜集中,小件少量物品宜用手洗;清洗餐具前擦去油污,不用长流水解冻食材;洗车宜用回收水,控制水量和频次;浇灌绿植要适量,多用喷灌和滴灌;家中常备盛水桶,浴前冷水要收集;优先选用节水型产品,更换已淘汰用水器具……

    “勿以善小而不为”,生活中的节水措施有很多,各种微不足道的细节,往往都可以是节约用水的重要环节。“只要交了水费,就可以随意挥霍,浪费水是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的认识是错误的,“水又不贵,多用一点无关紧要”的观点更是有害的。节约用水是一种公德,也是一种文明,更是一种美德。

    “节约用水、我之责任”,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我们的家园才会永远有碧水蓝天。

   锱铢必较,避免隐性浪费

    用电篇

    王丽美

    电视机、机顶盒等只用遥控器关掉,并没有关掉开关或切断电源;空调、油烟机、洗衣机等家电全年处于通电待机状态,空调即使不用,也不把电源插头拔掉……这是很多家庭的用电习惯。很多人不明白,家里的电器并没有使用,电表却在悄悄跑电,这个现象就是待机能耗。待机能耗无疑是一种能源浪费。

    据新华社8月23日报道,海尔空气产业性能研究所所长王飞表示,其团队曾对常见家用电器待机能耗做过测算,将一户家庭的空调、洗衣机、电视、微波炉、电饭煲五类电器进行计算,待机功率在12W到15W,待机能耗大约是3到5天一度电,即每天0.2度到0.33度电。对每家每户而言,待机能耗浪费可能不算大。但新华社的报道指出,综合来看,即便按照每户日待机能耗0.2度电计算,一个500万人口的城市(按190万家庭户计),全年待机能耗近1.39亿度电。

    可见,待机能耗积少成多,总量巨大,颇为惊人。防止这种“隐藏的浪费”,也是节约资源的必要功课。特别是今年夏天,我国川渝等地区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水能紧张,电力保障面临巨大考验,国家电网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民生用电。在这种情况下,遏制无意义、不必要、不产生价值的待机能耗浪费,就有巨大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一方面,需要广大企业加强工艺革新,开发出更多低待机耗电技术,降低产品待机能耗。据媒体报道,“十四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将联合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完善节能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百项节能降碳标准提升行动”,加快制修订一批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等国家标准。有关部门应加快能耗标准提升工作,引导企业推动节能提高能效,促进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进一步强化群众的节能知识和节约意识,使人们知道待机能耗的浪费之大与节约方法,引导群众养成节能办公、节能生活的习惯,尽量不产生“隐藏的浪费”。

    避免“隐藏的浪费”,做起来其实并不难:随手关灯;用完电器及时拔掉电源或把插排的开关按掉;将电视机的音量、亮度调到合适程度;将空调设定为适宜温度;电风扇尽量使用中档或低档;电热水器不要长期设置保温状态……当然,在“隐藏的浪费”之外,更有诸多节电措施可做,比如,能用自然光则尽量少开灯,需要开灯时尽量避免所有灯具全部打开,保留足够的照明亮度即可……这些小小的节能举动,不光能在潜移默化中对自身节能生活方式养成起到作用,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能贡献出一份小小的力量。

    守护“粮心”,不弃一颗一粒

    粮食篇

    周芳元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们的粮仓日渐丰满,但粮食浪费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浪费粮食,影响的不只是老百姓物质上的收获,还有精神上的丰盈。因此,在节约资源行动中,要足够重视节约粮食。“如何节约粮食?”落实到老百姓的身上,笔者建议做好“三个纳入”,即纳入家风教育、纳入日常生活、纳入反思评价。

    纳入家风教育,形成节约粮食意识。珍惜粮食,是良好家风的体现。勤俭持家,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惜粮就是惜福。一个家庭,无论多么富裕,都不能糟蹋粮食。古人常常把餐桌当成教化子女、传承家风的课堂,一粥一饭就是最生动的教材。现在,要让“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真正根植于每个家庭成员内心,笔者认为,家中老人可以把革命年代能够体现粮食重要性的故事讲给子孙后代听,特别是讲讲自己祖辈节约粮食的小故事,让晚辈明白粮食的珍贵;家长要发挥带头作用,并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粮食生产的辛劳,让孩子真正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把节约粮食纳入家风教育,可以让节约粮食在家庭成员中发扬光大,形成良好的节约氛围,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可以引领后代子孙居安思危、忆苦思甜,从而筑牢节约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形态关。

    纳入日常生活,形成节约粮食行动。节约粮食贵在行动,既要落实于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还要体现于日常生活消费。农民当然要做好春耕秋收工作,把节约粮食贯穿于从下种到收获整个生产过程,所有环节均需进行科学安排,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造成粮食浪费。在日常生活中,居民从大到一年的粮食消耗,小到每一天的每一餐,都需绷紧勤俭节约这根“思想之弦”,比如,清算好吃饭的人数,按每人的实际饭量下米,做到精打细算;吃饭的时候,别把饭粒掉到桌上、地上,做到吃多少盛多少;用餐多余的粮食要做到充分利用,包括洗碗池里的饭屑不随处倾倒,可以用于喂养家禽等;用粮食做其他食品,科学预算分量,控制制作过程的浪费,即便有所节余,可送与邻居分享,避免霉变倒掉。

    纳入反思评价,形成节约粮食风尚。“今天是否节约粮食”“节约粮食是否还可以做得更好”……每日三省吾身,往往能够反省出节约粮食的巨大成效。除此之外,根据节约粮食的实际成效,可以组织开展相关的评比活动,在家庭中评选节约粮食先进个人,在村组中评选节约粮食先进家庭,在乡镇中评选节约粮食先进村组,乃至先进乡镇、先进区县……层层评比,能够进一步强化老百姓节约粮食的意识与行动。

    节约粮食无小事,成由勤俭败由奢。节约粮食,不弃一颗一粒,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告别闲置,注重循环利用

    购物篇

    樊树林

    让物资循环利用,也是节约资源的必修课。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商家卖力促销,消费者“买买买”的热情高涨,可非理性消费带来的是资源闲置与浪费。在这种情况下,让物资循环利用,就成为一种必然要求。与其把闲置物品放在家里占地方,不如将其作为二手物品转手变现。在互联网与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下,二手交易和信息交流有了更便利、更便捷的方式。这就为闲置物品在循环经济中发挥重要价值,创造了条件。

    据报道,如今,二手市场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原价600多元的音响200元就可以到手,3000元的山地自行车上门自提可能不到半价,而且还有议价空间……毫无疑问,这说明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正在变得理性而成熟,用最少的钱追求舒适的生活,节俭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这自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进而言之,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二手物品不但省钱,还能体验“捡漏”带来的新鲜感,也可推动物资的最大化循环利用。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自己闲置不用的物品,有可能是别人的“香饽饽”,这些物品进入二手交易市场,就是将物品价值最大化,从而赋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在年轻一代的引领下,各个年龄段的人也参与到二手交易中,闲置物品交易范围覆盖了几乎所有消费品品类,市场规模越来越壮大。去年9月,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发布的《2021中国闲置二手交易碳减排报告》显示,中国二手闲置物品交易规模从2015年约3000亿元,快速提升至2020年破万亿元的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近3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从线下的“跳蚤市场”到线上二手交易平台,从“买家”到“卖家”两种身份的转换,不少人在体验着二手物品交易的喜悦,也为绿色低碳生活、节约型生活注入了活力。为了给循环经济保驾护航,在二手物品交易日益火爆的当下,相关部门应持续对这一市场予以规范。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将“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作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规划》明确提出,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规,建立完善车辆、家电、手机等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标准,规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为等。相关部门加大对二手交易市场的监管,让其在阳光下运行,能给消费者更好的购物体验。

    希望让闲置物品循环,嵌入更多人的生活场景,让更多物资得到最大化利用。

   绿色出行,助力节能减排

    出行篇

    刘纯银

    每年9月是绿色出行宣传月,今年9月19日至25日是公交出行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为“绿色出行、你我同行”。各地开展了许多声势浩大的活动,倡导人们绿色出行。

    绿色出行就是采用对环境、能源消耗影响较小的出行方式,包括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或者步行、骑自行车等,既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又有益于健康。其中,骑行是现在越来越为大家所喜爱的一种绿色出行方式。

    可喜的是,在不少城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骑车出行,城市骑行热进一步升温。据新华社7月20日报道,中国自行车协会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骑行已成为继健身、跑步之后的又一大众运动项目。目前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车,或把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有近1000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

    那么,如何带动更多人绿色出行?

    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出行的认同。在小汽车逐步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有人错误地认为,骑自行车出行,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其实不然,当前不少人重新喜欢上骑车出行,恰恰体现出这其中蕴含着的更加丰富、更加积极正面的意义。因此,要及时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出行的认同度,懂得绿色出行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践行这种出行方式。

    完善配套设施,助力绿色出行。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和骑行热的升温,一些城市开辟了骑行专用路,有的城市还在路口信号灯的设置上新增了专属骑行者的“左转信号灯”和“自行车优先”等标识,还有城市建设了可供骑行的城市公园……更多的城市不妨跟进,从城市规划开始就做好配套工作,为绿色出行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据报道,目前一些城市提出“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在这一理念中,“慢行”被置于首位,交通发展理念也从“以车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慢行系统建设主要目标也正在“从无到有”转变为“从有到优”。在这种情况下,期待更多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更多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助力节能减排。

当前:A4(2022年09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