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灌溉工程遗产永葆生机活力
谢庆富

 

    10月6日,四川省通济堰、江苏省兴化垛田、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成功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包括这4处新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到30处。(据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主持评选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评选始于2014年。截至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已达30处,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农业生产离不开水,灌溉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几千年来,各地群众尊崇自然法则,顺势而为,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逐步建立起适合当地、科学完善的蓄水灌溉系统。

    劳动是人类最伟大且具有创意的活动,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不但勤劳勇敢,而且充满智慧。我国30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每一处都印证着劳动的伟大和人类的智慧,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和完善的灌溉工程典范。这些灌溉工程遗产都有着共同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条件,以最少的工程量和管理成本实现最大效益,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优秀的古代人工灌溉工程没有随着时间而荒废,至今仍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灌溉工程与生态环境高度和谐,并塑造出优美的水利景观,其理念和实践对现代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仍有借鉴意义。

    对这些灌溉工程遗产,我们既要保护好、传承好,也要开发好、利用好。

    遗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遗产的生命力要在世代传承中彰显,开发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最好的传承。近年来,各地充分利用灌溉工程遗产,在做好维护和修缮、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与利用,挖掘其在灌溉排水、生态农业、文化传承、景观旅游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多元价值,能够让其永葆生机活力。灌溉工程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体现了今人对灌溉遗产的传承发展,也可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经过几千年的知识积累,今人比古人更有智慧。古人具有的勤劳勇敢品质,传承了艰苦奋斗精神的今人同样具备。灌溉工程遗产是古人留下的“活着的遗产、流动的文化”,今人有责任也有能力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赋予其新活力、新生命,让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B4(2022年10月1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