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家乡 潜心育人
——记“中国好人”姚建
思瑜

 

    今年48岁的姚建,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从2000年起便与妻子在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花园屯镇三墩村小学扎下了根。22年来,他们把学校当成家,特别是2012年学校实行寄宿制以来,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夫妻俩既是老师,又如父母,在悉心传道授业的同时,在生活中也给予了孩子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源于他的多年坚守,从这所小学已经走出了两名博士,许多孩子圆了大学梦。今年8月5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姚建光荣上榜,荣获全国“敬业奉献好人”称号。

    扎根山村

    身兼多职教书育人

    姚建是新荣区本地人,1998年师范学校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先在郭家窑乡二道沟村担任教师,2000年姚建被调到了花园屯镇三墩村小学任教。由于当时三墩村小学很缺老师,爱人马丽荣也开始帮忙代课。自2004年姚建担任学校校长以后,他更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学校几乎就成了他们的家。由于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多,学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2012年以后,学校便实行了寄宿制。姚建和马丽荣一边教孩子们读书,一边像父母一样细心照料孩子们的生活,既当老师,又当采购员、炊事员、勤杂工……

    每天早上6点,马丽荣就要起来给学生们做饭,姚建则打理日常生活。每天晚上,姚建等孩子们都熄灯休息了,他还要去学生宿舍挨个查看一遍才放心休息。

    在姚建的辛勤耕耘下,孩子们健康愉快地成长,学习成绩日益提高,学校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都要排练优秀的节目。由于学校越办越好,外出的孩子渐渐回来了,周围村里的孩子也来了。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孩子住校的需求,相关部门对三墩村小学进行了扩建。学校有了特岗教师以及从周边村子补充进来的老师,从一老师一班级的教学模式到分科教学,三墩村小学变为名副其实的寄宿制学校。

    以校为家

    用爱照亮学生成长路

    在姚建看来,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自己的学生是职责。在他的带动下,妻子成为了他的好帮手,给孩子们制定了小规则: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低年级的学生打水,打饭,穿衣,收拾床铺。“我很感谢我的妻子,是她从始至终在默默支持着我的工作。”姚建欣慰地说。

    学校有一对兄妹,他们的母亲身患乳腺癌多年,家里为了给母亲看病欠了许多外债,生活十分困难。姚建对兄妹俩十分关注,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他们很多帮助,经常给他们买文具和衣服,并把他们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因此给他们减免了费用,避免了他们因贫困而辍学。

    20多年来,任课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姚建和妻子却一直坚守在三墩村,用心呵护每一名学生,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姚建和马丽荣心里,当老师其实更多的是一份责任。“20多年了,我对学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感情,感觉这里就是我们另外的一个家。”马丽荣说。

    不忘初心

    始终坚守三尺讲台

    今年,姚建负责学前班和一年级的数学课,马丽荣负责三年级的数学、科学和思想品德课。虽然学生变少了,但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学校的实验室、电脑、书籍、体育学习用品等配置逐渐丰富齐全。

    这么多年,姚建和妻子从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但是心里也有一些对自己女儿的亏欠。在女儿五岁那年,姚建夫妻俩因照顾生病的学生,疏忽了对女儿的看管,导致女儿的手烫伤,留下无法医治的伤疤,这也在姚建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成为他终身的遗憾。但这并没有让姚建夫妻俩减少对学生们的关注和关爱,他们反而把对女儿的遗憾化为工作中的动力。

    姚建常说,三墩村小学在他心中像一个孩子,值得他用生命呵护。他始终将学生们的进步作为工作上最大的动力,将三尺讲台作为人生最重要的舞台,用一截截粉笔帮助孩子们描绘美好的未来。看到孩子们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姚建便觉得教师是一个平凡而又光荣的职业,自己当初的选择也有了更大的意义。“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求学归来后,反哺家乡,教书育人,就是希望能让更多农村的孩子走出乡村,走得更远。”姚建说。

当前:A1(2022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