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建设百姓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哈尔滨市道里区走深走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
王一霖

 

    近年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围绕“建设百姓家门口的精神家园”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五级联动、统一管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模式,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缩短为“零距离”,将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0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点)建到了城乡居民家门口,在道里区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全覆盖,走出了一条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的新路子。

   强化“三大保障”机制

    推动文明实践稳步发展

    道里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三大保障”机制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健康、有序、稳步发展。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区委书记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志愿服务队队长的领导机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区委宣传部组织协调,66个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强化制度保障。制发《道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及《道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评估标准及责任分工表》,进一步完善中心、所、站、基地(点)管理制度。强化经费保障。区财政将文明实践工作所需资金纳入本级预算,专项拨付、专款专用,用于中心(所、站)的硬件建设、活动运转、队伍培训、表彰激励等各项工作。

    巩固“三大阵地”建设

    让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道里区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原则,因地制宜推进文明实践全域化覆盖,有效提升文明实践工作的动员引导、整合服务能力。固本强基建中心。开辟建设了面积1700平方米的区文明实践中心,设置宣讲厅、教育活动厅、演播室、艺体室等10个功能室,理论学习宣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实践培育、红色文化体验、文艺沙龙等30余类功能落户中心。因地制宜夯阵地。在城区和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上,克服场地、资金、人员等诸多困难,统筹考虑、深度整合,农村秉承“一镇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原则,社区则体现“配套、实用,满足15分钟生活圈要求”的建设思路,将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所)、综合文化站、社区服务中心等按照“五有”标准统筹规划、一体建设,实现了全覆盖、无死角。融合线上线下阵地。发挥网络阵地作用,推动文明实践“指尖化”,建成中心演播厅,将线下活动计划、宣讲内容、培训课程、活动成果等制成短片、课件,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实现从“一时一地”到“随时随地”的转变,有效拓展文明实践的维度。

    突出“三大引领”

    增强文明实践原动力

    道里区突出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弘扬志愿精神,为落实文明实践任务提供有力支撑。专业带头人引领。在有特长、有奉献精神的市民、村民中深入挖掘,先后推出剪纸能人沙秀香、巧手能人王玉敏、蘑菇种植大王郭常满等千余名志愿服务带头人,以骨干队伍引领文明实践走进千家万户。特色服务队引领。围绕推动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技能化、特色化目标,组建理论政策宣讲团、文化文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等8个方面的35支专业、专项志愿服务队,为道里区增添了志愿温度。优秀服务品牌引领。李俊熠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和王殿海党员志愿服务队是道里区两大重要志愿服务品牌,虽然其创始人均已离世,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却始终在道里凝聚传承,感染更多的年轻人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接续奋斗、传递正能量,让志愿服务“老品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今后,道里区将以建设六个龙江、打造七大都市为己任,突出思想引领,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以活动的实效性让群众受益,以文明的高质量体现城市的进步,探索文明实践深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把文明实践工作打造成聚民心、顺民意、惠民生的幸福工程,为提升道里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B2(2022年10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