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满眼的田野金黄、硕果满枝,宛如一幅唐诗秋韵图……来到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番令人称赞的景致。
文明如水,滋润万物。时序轮转中,大通县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发展的轴心,一路追寻打造幸福生活样本的核心要义,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着一座城市的动人嬗变。
深化媒体融合
“两个中心”同向发力
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穿透老爷山的薄雾,大通县迎来了又一个温馨的清晨。5月25日,大通县融媒体中心稿件《大通:百位的哥、的姐清理河道垃圾助力河道“呼吸”》被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县级融媒体研究中心等采用发布为全国县融中心优秀案例。
这也是自大通县融媒体中心建成以来又一次通过实践得到检验。
大通县融媒体中心作为中宣部重点联系推动的全国59家县级融媒体中心之一,2019年挂牌以来,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推动县级媒体转型升级战略工程。
7月27日,在大通县融媒体中心,举行了一场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为主题的融媒新闻行动授旗仪式。大通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秀珍表示,此次行动集聚刊、台、端、微、新等多平台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反映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以实际行动凸显融媒力量。
如今,大通县融媒中心进一步推进“两个中心”深度融合,全面激发融媒体的文明实践参与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积极组织理论宣讲志愿者、抗疫英雄、优秀典型人物,通过线上方式宣传党的理论政策、重要会议精神等,并组织各类志愿者创作文艺作品、开展志愿服务、挖掘先进典型,为融媒体中心提供一线新闻线索与报道,并利用“两微一端”、电视、广播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相映成辉。
近年来,“文明大通”微信公众号发布图文信息300余篇,阅读量30万余次,粉丝6000余人;“文明大通”抖音号发布短视频680条,点击量191万次,获赞15.6万次,粉丝4800余人;“文明大通”视频号发布短视频450条,点击量180万次,获赞13.8万次。
创新方式方法
理论宣讲深入人心
7月6日,西宁市大通县委宣传部“百姓话廊”宣讲团走进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的田间地头,宣讲团成员们结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当地实际,送去百姓喜闻乐见的宣讲,并为党员、群众发放“口袋书”。
“都是宣传部从全县各行各业中挑选出来的宣讲员,讲得非常好。”78岁的村民李阿姨是宣讲团的忠实听众。既有“接地气”的宣讲省党代会精神,也有“冒热气”的宣讲教育等相关政策,宣讲员们用生动活泼的话语鼓舞人、用实实在在的事例打动人,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
“听了宣讲后,我对村子未来的发展信心更足了!” 将军沟村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将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带领群众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
大通县按照宣讲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作用,组织文化志愿服务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移风易俗、乡村振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理论宣传内容编写成唱词,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通过青海道情、西宁贤孝、河湟皮影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讲。同时,组织医疗团队、行业技术骨干等,走进农村送文化、送政策、送知识、送服务,让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城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鼓舞广大群众在新征程上凝心聚力,扬帆远航。
通过百姓喜欢的形式和语言,大通县把党的惠民政策真真切切地送到了基层。
突出地方特色
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正值秋收季节,河湟大地上一片丰收景象。秋收任务迫在眉睫,逊让乡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延伸到“田间地头”,组建13支秋收突击队、代收服务队,全力服务秋收工作,帮助群众收割小麦、油菜等共计3500余亩。
今年以来,大通县聚焦群众需求,倡导文明新风,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品牌,按照“乡建样板、村做特色”的原则,在原有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打造文明实践示范点、东峡镇仙米村“移风易俗故事汇”直播间、桦林乡瓜拉大庄村王洪连烈士志愿服务队以及黄家寨镇黄西村“金凤归巢、梦想起航”“青蛙有话说”等志愿服务特色项目。
面对时代之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大通县坚持因地制宜,把传统文化作为群众需求的切入点,结合传统节日录制“新春五重奏,虎年开门红”民间曲艺展演之《廉政模范带头人》《庄稼人过大年》等视频,承办2022年西宁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文艺节目专场演出、“公益集市一小时”等志愿服务活动800余场(次),“我们的节日·端午”线上民俗活动被央视新闻联播采播。
如今在大通,新时代文明实践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幸福源泉。
破陈规除陋习
移风易俗初见成效
“没有收男方家的彩礼,既省钱又省心!”大通县桦林乡阿家沟村村民苏永德说起嫁女儿操办婚宴的事儿,开心极了。苏永德“零彩礼”嫁女儿的做法,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认可和争相效仿。
2019年大通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提升乡风文明”行动的实施意见(试行)》后,全县大力推广边麻沟村、大煤洞村等地的先进做法,阿家沟村再也没有出现过天价彩礼的“身影”。
随着大通县文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走进东峡、桦林等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东峡镇衙门庄村举办“移风易俗故事汇”第一期访谈直播活动,向群众分享发生在身边的移风易俗典型事例,倡导群众反对高价彩礼、薄养厚葬、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等陋习。通过“文明大通”视频号、抖音号以及“汉三喜乐人生”快手号等,累计7.5万人(次)观看直播;通过“文明大通”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各类文明倡议书,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大通县还组织全县乡村振兴系统党员干部通过学思想、学精神、学政策、学法规、学榜样“五学”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社区)、文明校园、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创评活动,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59899户、县级以上文明单位(标兵)54家、文明村镇61个、文明校园25所、文明家庭24户,17人获得县级以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
见微知著,大通县在润物无声中树立了文明新风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思想引领
铸魂育人形成合力
3月31日,大通一中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李明收拾好书包,和同学一起从自习室走出来,准备下楼吃饭。李明和同学上自习的地方,是城关镇佰胜社区的“四点半课堂”,他们能有这样一处安心学习的好场所,得益于大通县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服务体。如今,学校和社区通过共建形成更加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和谐社区又好又快发展。
“居家的孩子们都上线了吗?”“线上听直播课程的孩子们,刚才的问题听清楚了吗?”……
9月3日,大通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利用企业微信、钉钉等平台,确保线上授课、线上培训、教师考勤、学生考勤等,各校教师借助智慧平台、希沃白板等,使线上教学富有实效。同时,线上开展升旗仪式及主题班会、体音美线上教学,形成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员育人的工作合力,共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坚强堡垒。
10月9日,大通县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进会,坚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讲好党史故事、青海故事、西宁故事、大通故事”,引导学生从党的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争做时代新人,助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关键环节,结合“双减”政策要求,持续优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育人机制,持续选树大通县新时代好少年,扎实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全县目前已建成27所。
如今,大通县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文明之美。
展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大通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新风尚,交出民生福祉高分答卷,全力守护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