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
用民生之笔绘就百姓“幸福图谱”
朱秋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镇江市坚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就业优先、完善社会保障、聚焦群众关切,在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用心用情用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绘就了一幅颇具镇江特色的民生“幸福图谱”。

    坚持就业优先

    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镇江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精准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城镇就业规模持续稳步扩大。十年来,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1.87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9.6万人。在全国10多个省的30多个县市建立劳务引进基地39个,累计引进外来劳动力43.18万人。失业水平持续保持低位,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

    积极就业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不断加大就业民生投入,每年编制预算就业创业资金1亿多元,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坚持把稳定就业岗位摆在突出位置,出台一系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2015年以来,累计为4.67万家(次)企业发放普惠性稳岗返还资金5.21亿元,为1554家困难企业发放1.35亿元。

    重点群体充分就业日趋完善。落实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两大计划”,开展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结对帮扶,每年提供就业见习岗位2000余个,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帮扶活动,分类帮扶“4050”、低保、残疾等就业特困人员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截至今年8月,零就业家庭连续200个月保持动态清零。

    创新创业工作成效凸显。紧扣“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城市定位,积极打造政策扶持、载体建设、能力培养、服务创新、文化引领创业新生态。十年来,累计扶持创业14.16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63.64万人。累计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33.93亿元、发放各类创业补贴1.07亿元,惠及各类创业者5.05万余人。全市建成各类创业载体215家、新建市级创业示范基地45个、打造省级创业示范基地30个、遴选出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268个。

    扛起兜底责任

    兜牢“民生底线”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造福人民是最大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系统不断强化底线思维,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完善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惠民政策,全方位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回望这十年,镇江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关于精准帮扶特困家庭奔小康工程的实施意见》《镇江市临时救助办法》等20余项政策性文件以及《镇江市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工作规程》《关于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保障性措施,为依法救助提供了政策依据。

    社会救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2013年,镇江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2016年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目前全市低保标准已提高至每人每月820元。十年来,全市共有29.26万人次困难群众得到兜底保障,实施临时救助6.61万人次,累计投入资金14.27亿元。每年元旦、春节对困难群众实施“两节”普惠制慰问,并充分发挥慈善救助重要补充作用,累计救助困难群众355.86万人次,发放资金9.07亿元。价格临时补贴累计发放物价补贴0.72亿元,惠及困难群众93.17万人次。

    社会救助“温度”不断提升。建成社会救助“云”平台,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涵盖62家部门(单位)426项信息,精准救助水平大幅提升。与此同时,还对易返贫致贫户、边缘户、收支骤变户等重点人群建立监测预警数据库,基层工作人员主动登门走访重点对象,及时将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在全省率先完成社会救助申请“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改革,健全社会救助“急诊+”快速响应等机制,探索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温情家访”,拓展救急难工作新渠道,实现主动救助及时高效。

    打造“健康镇江”

    回应“民生期盼”

    近年来,镇江积极开展“健康镇江”建设,在不断巩固卫生城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致力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巩固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四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涉农区)全覆盖,组建8个市级专科联盟,开设105个联合门诊,建成康复联合病房20家。

    夯实基层服务网底。建成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5家、省社区医院12家,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拥有1个特色科室,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的基层机构19家、基本标准的41家,达标率88.24%,位列全省第二。实现“中医馆”全覆盖、“中医阁”建成率达56%,其中,“五级”中医馆4家、“四级”中医馆8家。

    加深全民健康管理意识。积极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全面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共同营造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形成群防群控、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建成国家卫生镇18个,省卫生镇27个、卫生村510个,省健康镇16个、健康村(社区)174个。建成各类健康细胞(场景)超3000个,其中健康家庭1818户,健康单位超500家,省级健康促进学校217家,健康主题公园17个,健康小屋81个,健康一条街18条,健康步道60条,健康食堂(餐厅)333个。

    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加强体育场馆、健身广场等设施建设,建立城乡一体“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市城市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2%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4%,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为2.62平方米。

 

当前:2版(2022年10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