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为烛,点燃渔村教育星星火
——记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方敬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宋庄镇任庄村,有一座只有三间小平房的矮小书院——景清书苑。在书院不大的房间中,堆满了各类报刊书籍;墙上没有任何装饰,而是贴着一张张书法作品。书院的主人叫方敬。86岁的方敬老人,在上海学习、工作了大半辈子,从1978年起,每年都要回到家乡任庄村,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当地贫困学生读书。1991年退休后,他更是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当地教育事业,用尽了毕生积蓄和全部心血。
知恩图报 反哺桑梓
“景清书苑”得名于方敬的恩师胡景清。1948年,方敬考入了上海华东模范中学。由于家境贫困,每天的午饭只能以水充饥。胡景清老师拉住方敬说去‘小小天’吃饭”,这一吃就是整个高中三年。“每天能吃一碗白米饭,那是神仙过的日子”,方敬说。胡景清老师的善举影响了方敬的一生,他下定决心要像恩师一样,帮助自己的学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978年,方敬返乡,见到了赣榆县宋庄乡任庄村的贫困,从此立志为家乡青少年的教育尽力。
上世纪90年代的赣榆农村,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上学干什么?费钱、费精神”是村民的普遍看法。“哪个国家重视教育,哪个国家就有前途”——深知此道的方敬为了鼓励孩子上学读书,负担起了那些家境困难的学生们全部的生活费。
除了向个别穷困家庭的学生提供资助外,1993年,方敬在宋庄中学捐出3万元设立以自己恩师名字命名的“景清奖学基金”,向成绩优异的学子提供奖励。26年来,他倾尽积蓄,资助总额超过200万元,260多位学子因此受惠。1998至2015年的17年间,仅任庄村这个1400余口人的小渔村就出了140余位大学生,并有博士2名,硕士4名。
撇捺方寸 字如其人
方敬老人不仅倾囊助学,更是身体力行,亲自授课,以身为尺,教学生读书写字,更教学生如何做人。
“一笔一绳,以字立人。”方敬提倡要热爱书法,时刻保持谦虚内敛、不骄不躁,修身养性才能写好字,而一笔好字更能给人以启迪和滋养。他二十六年如一日地为乡村教师、妇孺儿童等免费开设书法培训班。如今的宋庄镇成了文化小镇、艺术小镇,从这里走出全国书协会员12人。
跟着方敬学了两年书法的任文悦,今年也以初一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景清奖学基金”。她说,“爷爷在教我们写字的时候,强调一‘撇’一‘捺’最重要,只要撇捺写好了,这个字就有了精气神。”更重要的是,在日常习字中,方敬爷爷将人生道理蕴含其中,还教她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来拓展学习的深度。
一撇一捺,正是个“人”字形。字如其人,方敬老人以拳拳之心,将这“撇”和“捺”都写的铿锵有力。
大爱倾城 惠泽一方
走在赣榆街头,随便问一位路人:“你知道方敬吗?”得到的回答大半是:“知道,是一个助学的老人家。”如果恰好这位还是方敬的乡邻,那他必定能指明去往景清书苑的路。助学扶困、垂范乡里成了方敬最鲜明的印记。
自从方敬定居任庄村,二十余年,村里就走出了百余名大学生。学成归来的学生也跟着方敬学,争着为困苦群体雪中送炭,在各个岗位上继续传递着方敬的奉献精神。
方敬还一直致力于改善陋习,引导乡风文明。大家都要“抓生产”,方敬却提出要“抓环境”。最初的几年,每天清晨,村头路口、大街小巷,方敬总是第一个出门打扫卫生。遇到村内有人家中卫生环境欠佳,方敬则会上门帮人打扫。被打扫的村民不好意思,便养成了每天自己打扫卫生的习惯。方敬就像一根标杆,改变着村民落后的卫生习惯。
除此之外,方敬还和村委会的党员一起制定了《党员治安保护条例》,采取党员分户巡查的方式,保障了任庄村良好的治安秩序。但凡村内有打骂老人等不良行为,方敬就会上门不厌其烦地劝说。任庄村及周围村庄甚至宋庄镇的居民从一开始的不理解甚至嘲笑,逐渐转变为钦佩,再转变为以方敬为榜样,乡村风貌开始移风易俗,宋庄镇这个不起眼的小乡镇成了远近出名的省级文明镇。
一个方敬,影响一座城。方敬的精神就像是火种在赣榆大地蔓延。17位中国好人、3位江苏省道德模范、28位江苏好人、1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形成了文明赣榆的“群星现象”。如今的赣榆,村村发布乡贤榜,乡镇在最好的地方都设立乡贤广场、乡贤园,区里成立乡贤会,乡贤文化已经成为赣榆一张闪耀的新名片。
(新华社 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