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匠心 创新中续写历史文脉
——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技艺”传承人李佩卿
本报记者 漆世平

    人物名片

    李佩卿,北京人,1972年入行学习景泰蓝制作技艺,师从景泰蓝北派老国宝秦怀森及秦连芳等人,从2011年开始创新景泰蓝加工工艺,在沿用传统纹样的同时,在作品中融入当代时尚美学,其创作的《鱼韵》《蝶舞》《鱼舞天娇》等作品分别荣获2012年、2013年、2014年法国斯特拉斯堡列宾竞赛创新金奖。如今,她所创作的景泰蓝艺术品不断走向世界,打开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新视野。

    入行

    潜心学习景泰蓝技艺

    李佩卿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因父执当中不乏晚清时期的宫廷御医、书画名家,从小她的家中就有不少古董珍玩。“小时候有一次玩捉迷藏,我爬到床下躲起来,忽然觉得腰眼儿硌得慌,伸手一摸,是个漂亮的瓶子。当时也不知道那个是古董,便当作玩具摔来摔去,居然摔不碎,但被我摔坏了。”

    1972年,19岁的李佩卿进了北京工艺美术厂。在参观厂里的景泰蓝生产线时,听完厂里领导的介绍,她才知道自己在儿时摔坏的那个漂亮瓶子原来是景泰蓝。“当时进厂时,有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等多种传统工艺可以学习,但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习景泰蓝,就想着学会后能把儿时摔坏了的那个瓶子再做出来。”李佩卿说道。

    景泰蓝乃“燕京八绝”之首,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李佩卿介绍,制作景泰蓝的主要材料为紫铜、珐琅釉料,制作步骤繁复,有制胎、掐丝、焊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七道大工序,每道大工序再细分成十几道小工序。李佩卿入行后被分到了磨光车间,跟随车间唯一的八级工秦连芳学习磨光技术。“磨光这道工序是非常辛苦的,经常会被瓶身的铜丝割破手,往往好几天伤口才能愈合,我的手上现在都还有那时受伤留下的疤痕。”在秦连芳的指导下,李佩卿潜心学习磨光技术,在参加厂里的考评时,她因表现优异从300多名学员中脱颖而出。

    除了工作的车间,北京工艺美术厂里还有一个地方是李佩卿在闲暇时常去的地方,那就是图书馆。“厂里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我常去那里借阅有关美术原理、几何图案等方面的书籍,因为只有保持不断学习,我对‘美’的认知才能更进一步。”李佩卿说道。

    之后的20余年间,因为技术表现好、对颜色有独到的见解,李佩卿先后被调到厂里的点蓝车间、检验车间、销售部门、总工艺师设计室。“在点蓝车间,我学会了润色;在检验科,我学会了验货、制胎;在销售部门,我了解到了景泰蓝的销售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对李佩卿来说,在北京工艺美术厂的28年积淀,为她后来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

    传统中融入当代美学

    2000年北京工艺美术厂倒闭后,李佩卿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凭借着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她带领团队逐渐打开了景泰蓝的市场。当她的景泰蓝作品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之后,李佩卿开始尝试走出国门。

    “传统的景泰蓝艺术品过于传统和保守,无论造型和色彩都不符合当下的主流审美。”据李佩卿介绍,当景泰蓝艺术品在国际上连续遭遇冷场后,她开始思考,并逐渐尝试结合当代时尚美学打破陈规。“从器型上来看,传统的景泰蓝艺术品被瓶瓶罐罐的形式所局限,我们可以开发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从色彩上来看,传统的颜料只有七八种选择,而施以粉彩后,就可以增加到何止百种选择。”在器型上突破,在色彩上增色,就这样,李佩卿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美学元素,让景泰蓝艺术品以新的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

    《鱼韵》是李佩卿于2012年创作的一件粉彩景泰蓝作品。据李佩卿介绍,《鱼韵》采用传统景泰蓝技艺制作,但在外观设计上打破了传统的造型限制,以一对在造型、色彩上均不对称的鱼为主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难将这件作品与传统景泰蓝艺术品联系起来,它是一组现代美学艺术品,色彩欢快亮丽,充分吸收了西方装饰绘画的手法,并结合抽象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工艺结合,寓意鱼跃龙门、年年有余。”

    在2012年的第111届欧洲斯特拉斯堡列宾竞赛上,《鱼韵》获得创新金奖及釉料发明银奖,这是中国景泰蓝艺术品继190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摘金后,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

    除了《鱼韵》,李佩卿之后相继创作的《蝶舞》《鱼舞天骄》《富贵双金》等一批景泰蓝作品,不仅在国际上屡获艺术大奖,还被诸多国外的艺术品收藏家所青睐,这些作品用无声的艺术魅力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使得景泰蓝这一中国传统工艺在海外逐渐提高知名度。

    传承

    言传身教影响更多人

    作为一位景泰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佩卿一直致力于培养更多的“接班人”,但由于制作景泰蓝的工艺繁杂、过程枯燥,这项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大多坐不住,而这门老祖宗留下的手艺,15年刚‘小学毕业’,20年才‘高中毕业’,30年方能‘大学毕业’,需要勤学苦练,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寂寞。”李佩卿说道。

    “艺术的最终体现就是一个字——美。”这是李佩卿常常教导弟子的一句话。目前,李佩卿有6名专业弟子,其中,跟随她学习了11年的任丽萍已成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可独立完成掐丝、点蓝等景泰蓝制作工序。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佩卿的熏陶下,她的儿子李大冬从小就喜爱景泰蓝艺术。随着对设计艺术的不断深入学习,2009年,李大冬也投身于景泰蓝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中,目前已开发设计了一批具有实用性的产品。

    在教授专业弟子之余,为了更好地传承景泰蓝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学习景泰蓝制作技艺,李佩卿还受聘于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北京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等院校,向学生传授景泰蓝制作技艺,为继承和发展景泰蓝艺术培育后续人才。

    “技艺的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李佩卿告诉记者,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扶持和培育非遗技艺传承人、发掘和保护真正的技艺传承者,行业自身也要不断培养创新的理念意识,要勇于突破传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