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孩子的“守护人”
——记“四川好人”毛运兰
◎ 杨隆旭 董品勤

 

    她是特殊教育的“探路灯”,她是特殊孩子的“守护人”。她就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毛运兰,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毛妈妈”。

    2009年9月,阿坝州第一所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她受命担任校长,从此与特殊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在她的带领下,当初一无所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如今拥有了“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阿坝州文明校园”“阿坝州民族团结示范单位”等众多殊荣。2023年第四季度,毛运兰上榜“四川好人榜”。

    育人:她是孩子们的“毛妈妈”

    2006年9月,毛运兰被推荐到四川省资中县重龙中心校挂职,她了解到当地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非常羡慕这里的残疾孩子能接受教育,而家乡的残疾孩子只能长年待在家里。于是,闲暇之余,她就三天两头往那所学校跑,去了解学生分别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她一心想的是,争取在挂职结束回去后,为家乡的残疾孩子能读书做些事情。

    2007年4月,汶川县威州镇中心校成立(同时也挂牌为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她被任命为副校长。

    2009年9月,回到灾后重建的汶川,特殊教育学校独立成校,与汶川二小共用校园办学。刚担任校长职务的她面对的现状是,只有6间教室、4间办公室、20间学生寝室、30名从普通教育转岗的教师,没有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专业设备,此时,她才感到办学艰难。当接到要完成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黑水县6县42名招生任务时,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特殊孩子的信息,怎么办呢?

    于是,她带领老师们走村串户进行宣传。当时,当地的人们还没摆脱对地震的恐惧,加之不了解特殊教育,老师们常吃“闭门羹”,有的老师开始后悔选择特殊教育,毛运兰的鼓励、执着,让老师们终于招到15名听力障碍、33名智力障碍的孩子。孩子们的年龄差异很大,有的六七岁,有的十四五岁。毛运兰就以入学时间为准,把残疾程度相同的分成一个班,共分了4个教学班。

    上课第一天,有的学生听不到,有的学生听不明白,哭的、闹的、跑的,乱成一锅粥。一些束手无策的老师再次打起“退堂鼓”,有的回到普通学校,有的则改了行。为稳住余下老师的情绪,并陪伴刚离家寄宿在校的孩子们,毛运兰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学校里,每天早上帮助孩子们穿衣洗漱,白天帮助孩子们洗头洗澡、剪指甲,晚上给孩子们盖被子,时常还要给孩子们擦鼻涕甚至擦屁股,周末节假日组织孩子们煮火锅、包饺子、烤烤肠等,让孩子们逐步适应学校生活。

    学生不守纪律,毛运兰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孩子们心中,她不仅是校长,更是他们的妈妈,他们信任她、依赖她,也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2018年,毛运兰的生日在一个周末,孩子们早早就开始筹划,为她定制蛋糕、编排舞蹈、制作贺卡、写贺信。星期五就去给她送邀请函。到了星期天,当她刚到校门口,几个孩子就走过来牵着她往教室里走,还把她的眼睛蒙上,准备给她一个惊喜。当她看到黑板上写着“毛妈妈生日快乐,永远十八”的那一刻,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毛运兰常常感慨,在办学之初,在无数个困难面前,她庆幸选择了坚持。如今,汶川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已增长到166名,老师从30名增长到50名;从两校共用校园办学,发展到独立校园办学,从只有普通教学楼,发展到拥有26间功能室;从只有小学学段,发展到拥有初中、职业高中学段;而孩子们则从什么都不会,成长到参加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特奥会,从只能在家里玩成长到登上央视舞台,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入选相关残疾人艺术团、体育队,有的自己开店……毛运兰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管理:引领学校向专业方向发展

    在学校管理上,毛运兰致力于“让残疾孩子学会有尊严地生活”。她秉承“一个都不能放弃”的信念,带领她的团队默默耕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从而让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刚到该校担任校长时,毛运兰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特殊教育学校成为阿坝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成为残障孩子们求知的乐园。

    于是,她带领老师们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虚心学习,潜心研究。经过不断探索,形成“全面发展,殊途同归”的办学宗旨、“爱浇殊蕾,情育珍人”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品德教育放首位,文化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为重点,艺体教育显专长”的教育模式;坚持以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为主线,以民族文化教育、艺体学科教育和人性化课程教育为主体,以“缺陷补偿,健全人格”为主导,建立了以“长期培养”为主兼顾“短期培训”的职业教育和艺术培训新模式;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和“非遗进校园”活动,着力打造“国学怡心、艺体怡情、手工怡技”的办学特色,不断探索民族地区特殊孩子的职业生存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新路子,把民族地区的自然元素与特殊孩子的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生存教育相结合,让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办学效益明显。

    她致力于教师向专业方向发展,注重通过外派、外请、引进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注重开展校际交流,注重竞赛活动,注重以课题研究为平台,引领教师的专业技术不断提升,使民族地区特教教师专业意识增强、专业水平提升、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她撰写的《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与实践》等多篇论文,先后获得四川省特殊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

    她用慈爱,对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倾尽心血,用默默流淌的母爱,诠释了一位特教老师无悔的人生。她让残障孩子看到了明天的太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