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道与术

◎ 龚凌燕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关于提出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式方法的体系,该体系既蕴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规律性认识,即教学的道,又包含教学实施过程的技术应运与技术创新,即教学的术。因此,道与术及其关系问题,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当前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都绕不开这二者或者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道与术的追问: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研究现状

    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既有侧重规律性认识的道方面的研究,也有关注技术应用的术方面的成果,探寻并总结教学的规律与方法技巧,在道与术的理论之问方面,也取得较为丰富的进展。

    无论是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性认识的道,还是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技术应用的术,都需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深化发展。现有的理论成果已涉及不少实践层面的研究。例如,有的研究者聚焦智慧课堂在具体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提出通过智慧课堂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围绕过程、资源、评价以及考核等方面打造全链条教学平台。有的研究者主张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既是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之需,又是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实践之要。

    总体而言,为增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理论的深入理解以及应用效果的把握,明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现状,在道与术的实践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正在不断向前推进。

    二、道与术的真谛与迷思: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研究趋势及不足

    当前关于高校思政课教育范式的研究,既蕴含着道与术的真理性认识,也出现了道与术在形式上或实质上的对立割裂等现象。从总体上看,当前的研究趋势呈现出顺应时代变化而不断演进的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的转变,日益成为该领域的重要问题。但在有的研究成果之中,研究者专注于新技术的应用,忽视了对教学相关规律的把握,“为应用技术而应用技术”,从而陷入工具主义的陷阱。

    (一)道与术的真谛: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研究的俱进趋势

    高校思政课教学,已从基于传统“以教为中心的范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以学习为中心的范式”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围绕提高教学效果,国内外研究成果都在不断推陈出新,总体上,基本符合从“教学中心范式”到“学习中心范式”的转变趋势。然而,要回应新时代的立德树人要求,当前的研究仍然有待推进和深化。

    (二)道与术的迷思: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研究的“理实”割裂

    其一、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在理论层面已经建立起“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范式研究框架,但是,教学实践过程大多仍然围绕“以教为中心的范式”展开,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有待进一步探究。其二、当前的教学过程,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在认知方面的效果,比如大学生对课程的认同以及教学氛围的融洽,较少涉及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更难以顾及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还能继续产生的教学效果,故而,如何构建能实现思政理论课教学社会价值的教学范式,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道与术的融通: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研究展望

    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研究,可从道与术的呼应、互动及适配出发,以期实现对教学范式的规律性认识与技术探索的共通,促进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探究的融合,力求学生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统合。

    (一)道与术的呼应:实现规律性认识与技术性探索的共通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道——大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教书育人规律,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演变,而术也会根据道的发展而有所调整和创新,以更好地契合时代要求。因此,要推进规律性认识和技术性探索的共通方面的研究,需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框架下,探究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技术如何更好地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以期推进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呼应、内在需要和外在要求的呼应、长远效果与短期效应的呼应。

    (二)道与术的互动:促进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探究的融合

    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原理、规律、理念以及价值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注教学范式的理论性研究所具有的指向性作用,理解和明确何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正确之道,术的运用才能符合教学应有的内在逻辑。同时,对于术的实践性探究也能更进一步加深对道的理解和感悟,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三)道与术的适配:力求学生心智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统合

    要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道与术之间的适配性,需整合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范式,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来分析思政课教学当中存在的“去中心化”“疏离生活”“泛娱乐化”等时代性问题,并试图构建能够实现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相契合的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范式。同时,要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效机制,也必须把握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塑造与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场域相适应的社会心态。在理论层面,师生之间主客体二元对立已经被消除,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师生主客体对立的消解更为关键,思政课“学习中心”教学范式的运用过程,是师生成为“教学共同体”行动者的过程,如何激发各自的主体力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研究的重点。

    总而言之,在学术研究领域,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运用统合社会结构与心智结构的场域理论对这一研究主体进行考查和分析,以消解思政课“以教为中心的范式”的固化思维,构建思政课教学的“学习中心范式”。

    [作者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开放大学)讲师。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学“学习中心范式”研究——基于场域理论的探索》(23GXSZ064YBM);湖州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思政课教学场域下的“学习中心范式”研究》(2023xj03);浙江开放大学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场域视阈下思政课教学“学习中心范式”探索》(XJG2023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